能看到这里的都是真爱粉,一路看下来有很多宝子留下评论表达了自己的困惑。
比如陈曦和为什么不以芈月的身份行走。
秦楚魏的关系。
这篇是纯纯答疑篇,算是科普,不计入正文(晚上该更新四千字,我还是会更新)
对历史感兴趣,有困惑的宝子可以浏览,不感兴趣的略过就行。
先我们要明白,历史上宣太后姓氏中只留下了姓,没有下氏与名
姓表示的是源,多用于祭祀所用,用于女子称谓,而氏则表示家族分支,用于男子称谓。
而在战国,通常是男性以氏+名或者氏+字称呼,比如屈平,他是芈姓,屈氏,人们不称呼他为芈原或芈平,而是称呼屈原或者屈平。
至于女子,虽然也有名和字,但一般是不直接唤名字的,只称姓,比如屈婵媛应该被称为芈氏,且叫芈婵媛。
但是为了让大家好区分楚国家族关系,婵媛我写文的时候就唤她为屈婵媛。
而本文男主,他是赢姓,赵氏,名驷,其实应该称他为赵驷,但是后世人多以嬴驷叫之,因此为了小伙伴们便于理解,本文都称他为嬴驷。
秦之先祖为先贤伯翳,本为古部落领,舜帝赐姓“嬴”。至夏末,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商汤御,败桀于鸣条,其后嬴姓世代辅佐殷商。故史载嬴姓多显。
至商末,蜚廉、恶来父子皆以材力侍纣,后周武王纣,败商军,武王亲射恶来之口以泄愤,蜚廉奔霍太山,嬴姓中衰。
至周穆王,宗主造父为周王御,千里平定徐国之乱,受封于赵城,其宗族乃为赵氏。嬴姓又盛,故“赵”也是秦的代名词之一(据司马迁的解释,秦为嬴姓赵氏,秦始皇的“赵氏”就是这么来的,所谓“生于赵国,而为赵氏”属于后世误传)。
造父侄孙非子为周孝王牧马有功,周孝王赐给了他一小块土地-秦(今天水陇西县秦亭,一说秦州清水县谷名),让其继续嬴姓的祭祀。后来秦襄公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朝。
而本文女主宣太后,她的母亲是楚国的公主,她母亲先是嫁给了楚国贵族,后来又嫁到魏国,生下魏冉。
所以魏冉与宣太后是同母异父的兄妹。
芈月这个名字历史上并不存在,宝子不要被《芈月传》误导。
另外,嬴驷一生有过两任王后,第一任为魏女,起初被封为卫夫人,后来拔为惠文后,她生下赢驷长子嬴荡。第二任就是宣太后芈八子,她生下秦昭襄王,宣太后也就是秦始皇的高祖母。
楚国的宗女芈丫头为什么会入秦呢?
这是因为楚国和秦国的友谊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之前的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的格局是晋、楚两个级大国争霸(类似于冷战时的美国和苏联),齐、秦两个一流大国参与(类似于英、法),此外的一大帮小国被四大国揉捏摆弄。
晋楚争霸中,晋国因为山西易守难攻的地理形势、选贤任能的卿士制度以及持续酵的军国主义,实力强大,到晋悼公时代,晋国执政智武子筑城虎牢,郑国再不敢叛晋事楚,标志着晋国在争霸中获胜。
在此前后,秦国因为东进中原的道路被晋国阻挡,长期是楚国的亲密盟友,但也不能阻止晋国的霸业,哪怕后期再加上齐国,依然不是晋国的对手。要是巨无霸晋国没有分裂为韩、赵、魏三国,那战国时代估计就是晋国的独角戏,没秦国什么事了。
后来东南的吴国崛起,吴王阖闾用孙武、伍子胥为将,千里奔袭,攻入楚国都城郢都,把楚平王的尸体挖出来鞭尸,楚国面临亡国之灾。楚国大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救,哭了七天七夜,眼泪流干了,眼睛里甚至流出血来,秦国被他打动,大军救楚,击退吴军,对楚国可以说有存亡继绝的大恩。
韩、赵、魏三家分晋以后,魏国率先变法,实力暴涨,作为三晋的带头人,继承了晋国的霸业。魏国率领韩、赵两国持续不断地攻打秦、齐、楚三国,高调扩张,魏国成为战国初年的级大国,霸王龙一般的存在。在与魏国的艰苦对抗中,秦、楚也时有合作,续写了春秋时代以来满满的基情。还有一点就是秦国染西戎之风,楚国本身就是南蛮,都被中原诸国瞧不起,所以心理上比较容易有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