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阿哥名声极盛,是皇阿玛过去那几年裡最常带在身边的孙辈,据说功课极佳,有过目不忘之能,进瞭户部后也是如鱼得水,但心眼子太多瞭,他对跟这样的皇子合作有些犯憷,别哪天被侄子卖瞭。
七阿哥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天生神力,现在已经能用十一力的弓瞭,但十四爷最喜欢的还不是七阿哥的力气,而是简单直爽的性子。
他和这些阿哥们一一都接触瞭,跟其他侄子都聊不到一起去,包括八阿哥,他也是有考虑过来招釜底抽薪——把八阿哥从八哥那儿抢过来,但他隻跟七阿哥聊得来,而且有聊不完的话。
聊武器,聊练兵,聊西北,他们叔侄简直是一对知音。
雍正元年的宗亲宴上、朝臣宴上,九爷和皇上的八阿哥同进同出,总是挨在一块,十四爷和皇上的七阿哥时不时凑到一起谈笑风生。
这风向变化之快,让围观之人大都猝不及防。
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可皇上登基这才俩月,上一拨的皇子和这一拨的皇子这就开始联合瞭?
三爷是著实羡慕,老四从前就不是个心眼大的,当瞭皇帝心眼就更不可能变大瞭,他是日日担心老四看他不顺眼,担心老四秋后算帐。
能算帐的事儿那可太多瞭,他排行靠前,第一次封爵的时候,爵位还比老四高,因此难免会在弟弟们跟前端些架子,后来二废太子后,他也是想过那个位置的,还去拉拢过老四……
现在想想,那些年他还不如学老五、老七呢,老实猫著多好。
往事不可追,现在隻能补救,他抢在所有人之前,上折子奏请避讳帝王的名讳,将名字中的‘胤’字改为‘允’,以此来讨好皇上。
但主动改名哪有结交皇子把自己绑在皇子身上效果好,一来表明自己没有不臣之心,二来皇子堪比丹书铁券,平时能让人高看一眼,关键时候能救命。
他不敢往老九那边凑,老八老九老十现在就是个泥沼,陷进去容易拔出来难。
十四那边,他也不想凑,明显没选对人,七阿哥一介莽夫,身份又没有优势,选七阿哥不如选六阿哥,这可是贵妃的长子,七阿哥的同胞兄长。
皇上在潜邸时便独宠贵妃,男人嘛,总是会偏爱心爱女人生的孩子,在他看来,六阿哥的优势比八阿哥还多。
隻是怎麽搭上六阿哥是个问题,他府裡的世子和六阿哥的年岁相差实在大,六阿哥进上书房后不久,世子便从上书房结业瞭。
他府裡的妻妾也跟皇上贵妃不相熟,他问过瞭,贵妃虽然做瞭多年的侧福晋,但平时很少出来交际。
他这裡找不到门路接触,此时看著已经混到一块去且很是亲密的两对叔侄,实在没法不羡慕。
三爷是羡慕,五爷是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九弟可能找到瞭生路,但也担心九弟他们会裹挟著八阿哥继续跟皇上作对,还担心自傢世子也跟著胡闹。
七爷如今隻想好好办差,多立功劳,将来才好求情,不是为那个孽障求情,是为府裡其他人。
十爷看他九哥被小侄子哄得眉开眼笑,桌上的菜色独一份的清淡,连饭都是杂粮的,也不见九哥生气,还吃得挺高兴,他都快没眼看瞭,九哥还当是自己哄人傢孩子,实际上是被人傢哄得团团装。
八哥还打算年后让九哥带著八阿哥逐渐接触其他人,他琢磨著,到时候是八哥收编瞭八阿哥,还是八阿哥把老巢都挖瞭带走,这还真说不定。
老四的儿子,年纪虽小,但真有点东西在。
升为郡王的十二爷,在雍正年也跟在康熙年一样稳得住,不急不躁。
十三爷根本没功夫想别的,四哥勤政,虽然封瞭笔,可还是拉著他谈论朝政,等到瞭宫宴上,不把皇子带在身边,反倒走哪儿都带著他这个弟弟。
有兄如此,他恨不得肝脑涂地,四哥自登基以来,承担瞭太多的朝政,他想多分担一二,奈何四哥不许,不许他跟著熬夜,乾清宫西暖阁的那张床,他睡的比四哥都多。
坤宁宫。
这座空瞭许久的宫殿,总算是用上瞭,不过大殿宽广,越发显得新帝后宫凋零,妃嫔真真隻有一小撮,让来此的福晋们不太习惯。
皇后之下,贵妃隻有一位,妃位上也隻有一位,嫔位上才四人,往下是宁贵人武氏、婉贵人张氏、安常在马氏、以及静常在常氏,满打满算才凑足十指之数,少得可怜。
都是潜邸的老人,最年轻的婉贵人进潜邸也是八年前的事情瞭,八年足够让一个年轻姑娘认清现实瞭。
承宠是不用再想瞭,她至今甚至都没见过主子爷几次,进宫能被封为贵人,还被赐封号婉,对她而言,实是意外之喜。
如此多熬些年,熬到万岁爷大封后宫,她应该也能再升一级,做个主位娘娘瞭,因此她打从心底希望贵妃能长久独宠,她已经不年轻瞭,将来新人进宫,如果得宠的话,挤占的将会是她往上升的空间,但贵妃就不一样,她无宠无子无傢世,这辈子都不可能升到妃位,隻能望一望贵妃的身影。
在场没有子嗣的娘娘们大都抱著同样的想法,与其被新人压,不如被贵妃一个人压一辈子,反正也压瞭这麽多年瞭,而且贵妃驻颜有术,如今瞧著都还水灵灵的。
有子嗣的娘娘们考虑的要更多些。
齐妃是真没想到她竟隻是个妃位,她可是为万岁爷生瞭三子一女的,隻是她的第二个孩子弘昐两岁便夭折,都不曾序齿,可皇上现在的长子长女次子皆是她所出,这都不值得一个贵妃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