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坚硬,而且平整,下雨天走在上面,再也不怕滑倒了。问起此路,在县城门口值守的官差大哥回答说,这是水泥路,只要不经常在上面搬运重物,过个几年都不会损坏。
7月初,像这样的水泥路又往外延长了2公里,直连接到山脚下,远远望去,如一条银灰色的蟒带,贯穿了应平县城的郊外,将碧绿的田野一分为二。
沐蔺出游的马车,就是在这样一条蟒带上,从山脚下一路畅通无阻回到了县衙。
第078章
久安囫囵吞枣咽下一块糯米糕:“沐蔺回来了?到县衙府上啦?”
衙役只来报个讯,报完还要回去继续值守岗位:“对呢,小侯爷刚到县衙门口,正在指使小厮搬运他带回来的东西。”
“这带什么东西回来了啊。”陆久安心生好奇,拍了拍手上的糕点碎屑:“走吧,去迎接一下咱们几个月未归的小侯爷,省的到时候抱怨我说对他不闻不问。”
以小侯爷的性格,指不定真能干出这样的事来。
陆起搁置手中的毛笔,快步走到陆久安身边:“大人,我写好要闻了,我跟你一块儿去吧。”
“这么快?”陆久安随手抄起他写的每日要闻:“现在陆起做这份工作已经得心应手了啊,第一次写的时候,还抓头抓脑地执笔难书呢?”
生活广场建成后,休闲区人流量巨大,如陆久安所料,那块地方每到下午,就会聚集一大波下棋斗蛐闲聊的人。
而当日规划的展板上需要每日更新的要闻也应运而生,这个重担被陆久安委任到了陆起头上,之前陆起负责的算术教学则移交给了其他人。
陆起被提起黑历史,脸皮薄红:“还不是大人要求写的要闻太过新颖,又要有民生杂事,还要有国家大事,我又没写过,第一次当然不知从何入手了。”
陆久安道:“是啊,咱们陆起已非吴下阿蒙,现在熟能生巧,就算做每日要闻的主编也不在话下。等以后我给你找几个手下,让他们配合你收集每日轶事,做一做民间采访,给你提供文稿素材。”
陆起满脸迷茫:“大人,何为民间采访?”
“啊这个嘛。。。。。。”陆久安想了想:“我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县衙颁布了一项新的政令,效果怎么样?百姓心中怎么想?我们成日待在县衙里不清楚。这时候就需要有人下沉到基础去,调查民声民调,听取百姓的建议和看法,做出因应之策。当然了,这只是其中一种,百姓日常生活也有很多趣事杂闻可以采访,就靠记者们自己去探索发现了。”
陆起一脸所思。
陆久安又道:“当然,县衙现在经费不足,活动范围被局限在应平。等以后应平富足了,就需要你们走到外面去,了解其他州县情况,人嘛,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若是闭门造车,纵你干得热火朝天,说不定还是原地踏步。”
陆起抬头看他一眼,心里则不以为然,他想:以大人的能力和才华,只有别人趋之若鹜的份。就说应平现在的桩桩件件,钟楼,水泥路,人民子弟衙役,哪个不是首创先河之事?
陆久安展开每日要闻一边走一边看:“让我瞧瞧你今天写的什么内容。”
陆起作的每日要闻按照陆久安要求,目前只有三大版块,分别为热点要闻,本地要闻、娱乐要闻。
热点要闻作为头版,主要介绍大周新政时势或边境战况,这部分的内容来自地方上的驿站,大周朝廷会定期将皇帝谕旨、诏书等官方文书通过驿道自上而下传送到各个州县。
陆起这一期所选内容就是皇帝陛下吩咐礼部举行的折桂节一事。
折桂节乃大周为天下学子考生祈福的日子,这一天,大周皇帝会手持桂枝,前往文昌星殿前,这里供奉着一位主掌功名、文运的利举之神文昌帝君,大周皇帝要三拜其像,喝下科星桂酒,以祈福来年学子金榜题名。
从德宗帝重视的程度来看,大周皇帝还是有一颗求贤若渴的心。
陆久安点评:“写得中规中矩,遣词造句有待改进。”
陆久安又看向下一个板块。
本地要闻则是聚焦应平的发展经济这一块,陆起大书特书写了很长一块篇幅,占了要闻三分之一的版面。
陆久安看完,默然无语。
陆起不愧是县令吹,连篇累牍全是对他的彩虹屁,陆久安尽量用温和委婉的语气提醒他:“陆起,你要改掉你这一个毛病,你看你每期本地要闻都要打回重写,新闻讲究客观事实,不掺主观情感。是非曲直自有定论,你要写铺水泥路,就只写水泥路的相关信息,就不用说陆县令什么壮举之类的溢美之词了。”
陆起低垂着头嘟哝:“可是不只我一个人这么想啊,我看好多衙役百姓都是这么想的,是大人你说的每日要闻需忠于事实。”
陆久安叹气:“陆起你要知道,不可能所有人都这么认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碗米饭尚且众口难调,何况修路铺桥这样的大事。万一有人因为在水泥路上摔了一跤,磕破了膝盖,他就是不认同水泥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