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书案上的军报,秦王政陷入了沉思之中,一支敌军竟然从河东郡一路穿插,进入了关中,而且还是朝着咸阳而来。
秦王政倒是没有什么惊慌,但还是第一时间开始召集重臣以及留守咸阳的军中将领,开始商讨对策。
从长安君成蟜,到昌平君熊启,再到泾阳君、阳泉君等等,一起出现在咸阳宫。
军情他们已经得知,眼下又该何去何从,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一时间,大殿内的气氛凝重到了极点。
不到五万人的敌军直奔咸阳而来,先不说这些敌军能不能攻下咸阳,仅仅只是敌军出现在咸阳城下,就会对前线的秦军将士的军心巨大的影响,而军心这种东西,是真的能够影响一场大战的成败的。
况且,若敌军兵临咸阳城下,远在函谷关的吕不韦要不要回兵救援?又该在什么时候救援?救援早了,会不会让前线出现变数,救援晚了,咸阳城若是出现了什么变故,吕不韦又是否能够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如今,大军精锐尽数集结在前线,咸阳守军不过数万人,而且关中平原之地,一路上又无险可守,一旦让敌军兵临城下,人心惶惶之下,大王和太后若是有什么闪失,实在不敢想象,还会动摇前线军心。”作为宗室的泾阳君率先开口道。
“泾阳君有何良策?”端坐于王座之上的秦王政平静的问道,哪怕是敌军临城,也是丝毫不见慌乱之色。
“大王和太后可暂离咸阳,前往旧都雍城,以避锋芒,待击退敌军,再返回咸阳。”泾阳君道。
“寡人与两位太后若是离开咸阳,难道就不会动摇前线将士的军心和秦国百姓的民心吗?”秦王政反问道。
“这……会有影响,但应该不大。”泾阳君道。
“应该不大?国家生死存亡大事,也是应该这个词能够出现的吗?”秦王政道,未战先逃,他秦王政还丢不起那样的脸。
见泾阳君脸色难看,秦王政稍微放缓了语气道:“泾阳君的好意,寡人知道,但如此危急关头,寡人若是不战而逃,又会让秦国百姓怎么看自己的君王,避走雍城之事,绝不可行。”
“是臣短视了。”泾阳君的脸色稍微缓解了一点。
他想要秦王政避走雍城,确实有一点私心,旧都雍城是秦国宗室盘踞之地,在雍城,秦国宗室的影响力无孔不入,若秦王政与三位太后避走雍城,那历代以来被打压的秦国宗室力量将会得到复苏的契机。
但除了这点考虑之外,泾阳君也确实是为了秦王政考虑,毕竟咸阳城与当年初建之时,已经扩充了许多倍,在这个过程中,咸阳城初建时的城墙已经变成了内城城墙,而在更加广阔的外城区域,因为秦国的国防重线从来都不在咸阳,因此根本就没有修建,一旦让敌人突袭至咸阳,内城或可保全,但外城却绝难幸免。
“大王,敌人深入关中,极易动摇军心民意,若是大王与太后避走咸阳,只会让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见泾阳君受到训斥,身为长安君的成蟜稍作思索已经站了出来。
“长安君可有良策?”秦王政看向成蟜自己的这个弟弟道。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眼下唯有一战而已,如今咸阳虽然力量空虚,但若将各家私兵奴仆计算在内,还能召集数万大军,大王可派出一人领兵出咸阳,阻击奔袭的敌军。”成蟜道。
“还有呢?”秦王政追问道,却不见丝毫的喜色。
“但敌人毕竟已经向咸阳奔袭而来,相对于奔袭敌军明面上的威胁,更大的威胁是对军民战心士气的威胁,眼下的当务之急,是重占军心士气,所以,这个统兵之人的身份必须贵重。”
成蟜说着已经看向了自己的王兄秦王政,意思已经不言而喻,说到身份贵重,整个秦国上下,又有谁的身份贵重过秦王政本人呢?
迎上成蟜的视线,在秦王政的平静中却是深思之意。
“长安君所说之言极有道理,大王,统兵之人的身份必须贵重。”在秦王政的沉默中,昌平君熊启却开口了。
一时之间,大殿内的众人齐齐看向了熊启,其中有反应迅捷者不由有些疑惑,成蟜话语间的深意是什么,他们能够看出来,但熊启如此快速的附和对方,又是什么意思?
难不成会成为楚系头面人物的熊启跳反了?
第170章秦王与政儿
听到熊启的话,成蟜也是有些茫然,他虽然想让秦王政亲自出咸阳,但却从未想过熊启会帮自己,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熊启现在位列九卿,又兼任咸阳宫校尉,谁不知道,现在的他已经成为了秦王政的心腹了,他又怎么帮成蟜?
难道我提的建议还有我看不到的好处,真的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吗?一时间,在成蟜的脑海中不由浮现出这样的疑惑。
但有人看向成蟜的目光中则多出了同情之色,比如御史冯劫,比如阳泉君,甚至还有侍立在秦王政身边的赵高。
在心思各异的众臣视线中,熊启不慌不忙地说道:“这个人选,放眼咸阳上下,唯有一人最为合适。”
听到这里,在成蟜的心中隐约生出了一丝不安。
果然,熊启的声音再次在大殿中响起:“这个人就是长安君您。”
随着熊启的视线落在自己的身上,成蟜的心如坠深渊,他虽早就想着能够领兵作战,进而扩充自己的权势,但却绝不想在眼下这般危及关头,冒着巨大的风险前往前线,那可不是立功,而是送人头,他长安君的人头在合纵联军那里还是很值钱的。
“昌平君此言有理,长安君贵为大王亲弟,又熟读兵法战策,由长安君领兵阻击敌军,正是最合适的人选。“在成蟜手足无措的时候,身为御史的冯劫已经站了出来。
看着落井下石的冯劫,成蟜不由握紧了拳头,惶恐的心中更是生出一阵怒意来,但他又该怎么面对眼下的局面,又该如何破解?
说自己不能去?理由呢?眼下这种情况,根本容不得他有退缩之意,一旦背上怯战懦弱的名声,那在秦国上下,长安君这个封号就真的臭了。
秦王政静静地看着自己的王弟,一时间根本没有看口的意思,平静而冷峻的面容之下,是谁也看不出他具体心思的神色。
整个大殿陷入到一种难言的沉默之中。
在成蟜的进退不得之中,即将崩不住的时候,秦王政终于开口了:“长安君年幼,难当如此大任,此事另议。”
虽然成蟜动机不纯,但秦王政却不会将军国大事视为儿戏,让成蟜领军,哪怕是成蟜自己愿意,在眼下的情况中,秦王政也会拒绝这个提议,他方才的沉默只不过是为了惩罚一下自己这个自作聪明而野心勃勃的弟弟而已。
听到秦王政的话,成蟜不由松了一口气,还好,还好,不用上前线了,他虽然对自己的能力还算自信,但这份自信也要分什么时候,好在秦王政终于开口了。
只是,什么叫作长安君年幼,难当如此大任?难道我在王兄你的眼中就如此不堪?在劫后余生之后,成蟜感觉到的就是另外一种羞恼的感觉,那份来自秦王政的蔑视,很伤他的自尊心。
“军情紧急,此事必须尽快拿出主意来,诸位都是秦国重臣,可有什么良策?”秦王政环视着众人道,此时他虽然不见惊慌之色,但却比任何人都明白眼下局势的危机。
战争,任何一处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让昂攻守易势,更何况,被数万敌军精锐突破防线穿***关中腹地,这已经不是小小的失误了,而是足以致命的失误。
河东郡郡守,该杀。
一时间,大殿中的众人彼此相视,他们虽然都是这个时代最聪明的一批人,但眼下咸阳面临的情况,正合了那句老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咸阳缺兵,防守尚且有困难,又如何能够分兵去迎战数万敌军精锐,那可是数万精骑,调集的兵马少了,只是去送人头。
“诸位何以一言不发?”在时间的流逝中,秦王政忍不住问道,他要的是破敌之策,不是众臣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