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参与平叛的人都增加了一级爵位。伯高不仅获得了爵位,还被特许进入学室读书。
庆功宴上,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只有秦王政处於喧闹之中,却寒入骨髓,有一种被整个世界排斥的孤寂。他下意识寻找赵琨,却发现赵琨根本不在筵席上。他们最近都太忙了,一个在雍城,一个在咸阳,头一回这麽多天没说过话。直到秦王政接收了嫪毐的权利,提拔王绾担任御史中丞(副丞相),举办了这场筵席,他俩才碰面。
秦王政询问宫人,找到赵琨的时候,发现全城欢庆,只有小叔父一个人躲起来偷偷地哭。
第68章转变
秦王政听说了终黎辛的事。也知道这个人对小叔父来说非同寻常。然而小叔父之前并没有表现出特别难过的情绪。吕不韦和昌平君丶昌文君还在讨论功劳分配的时候,小叔父已经带着卫队去封锁了咸阳武库,并且派人给秦王政送信,请他尽快安排官员来接管武库。
武库涉及到兵器丶铠甲丶兵车等各种军事装备的储存和分配,有必要牢牢地掌控在手中。
随後,小叔父安抚了投降的叛军。建议秦王政将他们的军籍打乱,重新编队,让他们继续为国效力。按照朝廷的惯例,这些士兵原本都要被流放到偏远的地区。
紧接着,张榜安民,督促农桑,照旧在二月大量育苗……
总之,没有一天是闲着的。
以至於秦王政觉得他已经放下了,毕竟只是一个护卫,小叔父有百八护卫,他能记住名字的不足两百人。
现在看来,并没有。
假山和回廊遮蔽了众人的视线,灯火阑珊处,疏疏淡淡几枝腊梅。赵琨伸着一双笔直修长的腿,直接坐在又冷又硬的石头台阶上,薄唇微微抿着,悲伤如同决堤的洪水,无法遏止地汹涌流泻。他并没有发出很大的声响,但泪珠子不断地滚落的同时,还夹杂着低低的呜咽。
秦王政以前都没发现,小叔父居然有这麽多眼泪。这个位置,依稀能听见夜宴中的欢笑声,两相对比之下,更显得有时候人和人的悲喜并不相通。
一时间,秦王政竟有些手足无措,他不太会安慰人。学着当年子楚哄弟弟的模样,用拇指拭去小叔父眼角的泪痕,说:「泾河发大水了。」
赵琨的眼睫毛上还挂着细碎的泪珠,迷茫地抬头:「啊!什麽时候的事?」
秦王政摸摸他的头,又轻轻拍一拍他的背,一本正经道:「就刚才,让小叔父的眼泪冲的。」才数日不见,人就清减了几分,衣裳都显得有些宽大,看着怪心疼的。
赵琨:「……」
原来大侄子也会开玩笑?被这麽一打岔,心中居然略微好受了一点。
偷偷地哭泣,却被大侄子当场撞破,赵琨觉得有点难为情,主要是有损他男子汉的形象。然而他努力了半天,把脸都抹花了,眼泪就是怎麽都止不住。
先前少府丶武库都由太后的心腹掌管,支持秦王政的昌平君丶昌文君的军队反倒急缺兵甲。赵琨特意求了一道诏书,去少府找工匠定制,给每个护卫都配了全套的铠甲。然而终黎辛登上城楼,发现伯高组织了许多宦官参与平叛,这些宦官都没有护甲,就将自己的铠甲解下来,给伯高套上。
赵琨一开始就没打算让伯高参战——他早已写好了举荐书,要举荐伯高去学室读书的。只是还没来得及告诉伯高。而且战备物资都是吕不韦分配,正规军都还有许多人没有兵甲,根本顾不上宦官……
诸多巧合,最终导致终黎辛中箭。
赵琨一开始不敢置信丶不能接受,有那麽一瞬间,他一下子就理解了伍子胥当年为父亲和兄长报仇,将楚平王从陵墓中挖出来鞭尸的行为。他也恨,恨到几乎疯魔,有好几次都差点忍不住去鞭尸嫪毐。
他身边总是有人,手头总是有不能耽误的事。甚至都没有机会痛痛快快地哭一场。
这些天,赵琨照旧组织了今年的新品种推广活动,鼓励百姓种植杂交小麦丶棉花丶葡萄丶石榴丶山药丶当归丶黄芪等能获得较高收益的作物,并且跟他们签订契约,只要按照官方推荐的方法,精耕细作,成熟以後,会有专人负责平价收购。
前年去年,镐池乡已经有一部分农民种植棉花赚到钱,盖了新房,还买了耕牛,所以今年人人都抢着要种棉花。然而赵琨却开始限制棉花的种植规模,要求每家必须保留超过二十亩的粮田,并且大力推广其他农物种。对於这种要求,百姓虽然不理解镐池君保证国家粮食储备的用意,但也老老实实地照办,因为秦国人均一百亩地。每个四口之家,至少都有六十亩地。现如今粮食的产量大幅度增加,赋税依然维持着原样,家家户户的生活都在逐渐变好。从吃饱就是此生最大的追求,到兜里有了闲钱,可以买布裁新衣裳过年。家中也有了馀粮,可以养鸡丶养猪。
隗先生还夸赵琨变得沉稳了,他是变了,看似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更加稳重可靠。却没有人知道,在他平静的外表下,心中是怎样的风一程,雪一程,冰一重,火一重。生命为什麽如此脆弱?
赵琨有一位叔爷,就是在当地人均月工资几十元的时候,一下子涨了五百元的工资,十分高兴,晚上跟同事喝了三瓶二锅头,一觉睡下去,就再也没有醒来。新工资还没拿到手,人先没了。
赵琨当时还没有出生,记事以後,偶然听长辈议论这件事,唏嘘得很。因为这件事,赵琨的爷爷退休以後,总说人世无常,想吃什麽就吃,想去哪里看风景就去,不要亏待自己,别到吃不动丶玩不了的时候,徒留遗憾。赵琨多多少少受到一些影响,是个比较会享受丶也舍得花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