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的的眼睛,像暗夜一般冷冽,似湖泊一样般深邃,平静地扫过全场,任何人对上他的视线都要心中一突。
反对的声音很快就小了下去。
秦王政力排众议,非要再给犯人一个自辩的机会。
赵琨示意郑国先开口。
郑国不擅长狡辩,他只是坦诚地望着秦王政,如实相告:「最开始,臣为间(间谍),修此渠不过为韩国续命数年,但对於秦国来说,这却是万世之功业!」
这话倒也没错,大渠引泾河的泥水灌溉田地,一共五期,目前只修好两期,已经将沿途的上万顷沼泽盐硷地冲去盐硷,变为肥沃的良田,预计五期全部修完,秦国至少要多出四万顷上好的水浇田。
镐池乡的滴灌技术虽然好,却难以推广。因为滴灌目前使用的是经过防锈工艺1处理的铜管道,铬铜合金1设备的总体造价太高,难以普及到郡县乡镇。就这样说吧,整个大秦,掌握了这种铬盐氧化层「防锈工艺」的工匠,一双手就能数过来。
同理,由於相关人才的匮乏,以及技术丶设备的限制,徐福的不锈钢也无法大规模批量生产。
而且这年头没有监控,哪怕赵琨安排了士兵昼夜巡逻,依然会经常出现滴灌丶自来水管道被人盗挖的现象,以至於他不得不承认有些先进的东西,放在落後蒙昧的时代,很难推广,因为各方面的条件都不成熟。
这也不奇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不是还有半夜沿街偷井盖,拿去卖废品的人吗?很多小城的贼更猖狂,大白天的就开工。赵琨有个邻居家的爷爷,就曾经因为有人偷井盖,散步的时候没留神一脚踩空,幸亏救上来了。
所以百八里秦川的田地灌溉,主要还是依赖郑国渠。希望徐福早日归来,把海贸搞起来,赚钱充实国库,这样就可以适当的给百姓免税,人人都能吃饱穿暖的时代,小偷小摸自然就少。到时候无论是推广滴灌丶自来水,还是干别的事业,都会相对容易一些。
轮到赵琨发言,他根本不自辩,而是平静地报出了一份数据:「大渠的一期工程目前已经投入使用,全长七十馀里,造田万顷,使每亩田地的小麦产量增加到两锺(十二石八斗)。预计大渠修好以後,关中再无凶年。」
众人议论纷纷,就连吕不韦的态度都明显地软化下来。这麽多粮食,意味着秦军粮草物资充足,横推六国的时代到来了。
嫪毐却依旧气势汹汹地问:「镐池君空口白牙,上嘴唇一碰下嘴唇,说增产就增产,证据呢?」
第60章喵~
赵琨慵懒地偏过头,漫不经心地打量了嫪毐几秒钟,忽地嗤笑一声。大侄子既然答应了他会保下郑国,自然会提前准备好能够服众的证据。
赵琨一个字也没说,但所有人都体会到了一股子浓浓的嘲讽意味。
嫪毐豁然看向秦王政,脸上的肌肉微微抽搐。他似乎意识到了什麽,可惜已经迟了。
下一刻,甘罗出列,恭敬地向秦王政拜了拜,说:「当然有证据。臣与二十七位书吏一起抄录了最近十年关中各地的谷物收成,整理出监粮帐簿,恳请王上过目。」
这可比仓促间从内府翻出来的「征粮金册」更加细致丶直观,更有说服力。秦王政心中大喜,脸上却没什麽表情,起身快步走过去,扶起甘罗,说:「甘卿,快快呈上来。」
甘罗从袖中取出一份帛书,双手递给宦官,宦官检查了一下帛书,确认没问题,又转交给秦王政。
秦王政阅读帛书的时候,甘罗对杨樛使了一个眼色,杨樛走到门边,向外招了招手,六名皂衣吏抬着大约三百多斤的竹简上了公堂。这些竹简是按年份排列的,每一份都有编号。
甘罗带人抄写并计算了一天一夜,每一笔帐目,都能跟由治粟内史汇总的丶收藏在内府的征粮金册对上。所有数字都有据可查,做不得假。
甘罗交给秦王政的帛书,是汇总之後的,修渠前和修渠後的谷物收成对比。刚好各占五年。无论是谁,只要对这份帛书的内容有异议,都可以现场查阅这批竹简,自己计算一遍,包管心服口服,挑不出毛病。
赵琨抛给甘罗一个赞许的眼神,不愧是能同时打三份工,领三份俸禄的超强辅助,他很满意,秦王政也满意,吕不韦更满意——吕不韦在河间的地盘就是甘罗从赵国搞回来的。
甘罗勾唇一笑。吕不韦却微微眯眼,重新审视着甘罗。
众人将帛书传阅了一遍,一顷是一百亩,大渠能为秦国增加四万顷田地,也就是四百万亩,国力会进一步增强,养活百万雄兵都绰绰有馀。这一下,大多数人都觉得还是别杀郑国比较好,这人还有大用。
秦王政意气风发地宣布:「寡人特许郑国戴罪立功,继续主持修渠的各项事宜。」
至於赵琨,就连主犯郑国都免罪了,他这位「从犯」,自然也被轻轻放过,之前欠下的三十大板也不用挨了。他跟大侄子对视一眼,彼此心照不宣。
赵濯和蒙恬今日当值,所以是蒙毅来接赵琨出狱,他居然在诏狱门口摆了一个火盆,对赵琨说:「听说诏狱闹鬼,来,跨个火盆,去去晦气。」
赵琨:「……」
真不至於闹鬼,就是有些屋子采光太差,通风也不好,外加潮湿,墙上长了很多霉菌,人住在里边容易生病。
他撩起衣摆,一蹦三尺高,轻盈地从火盆上空跳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