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嬴整理了一下破旧但整洁的衣裳,径直登上马车,坐在信陵君特意让出的尊贵座位上(当时乘坐马车,以左侧为尊位),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藉此观察信陵君的态度。信陵君的姿态越发恭敬,把马车赶得又快又稳。侯嬴又故意让他把马车停在集市中,和屠夫朋友朱亥聊天,让信陵君在一边等候,引来一群百姓围观。信陵君依然面色温和愉悦,没有半点不乐意。
这份十足的诚意,终於打动了侯嬴。
也有人认为,这是隐士侯嬴「出山」,献给信陵君的第一策——礼贤下士。并且让天下人都知道信陵君仁爱宽厚丶礼贤下士。
话说赵国的都城邯郸被秦军围困,城破只在旦夕之间。赵王派出使者平原君,四处求援。
秦王威胁其他诸侯国——谁敢出兵救赵,等灭了赵国,就去打他。
於是各国诸侯都不敢当出头鸟。魏国和赵国相邻,所谓「唇亡齿寒」,如果赵国灭亡,下一个就是魏国。关键时刻,魏国的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置生死於度外,救援赵国。
还有一种说法:信陵君的姐姐嫁给了赵国的平原君,是平原君赵胜的正室夫人。平原君给信陵君写信:「我以为你有救人急难的高义,邯郸这般危急,魏国的救兵不来,你却无动於衷。纵然你轻易地放弃我,难道你也不怜惜你姐姐吗?」信陵君屡次请求魏王发兵救赵,魏王都不答应。万般无奈之下,信陵君采纳了门客侯嬴的建议——窃符救赵。
总之,侯嬴献策:借魏王的宠妃丶如姬之手盗窃兵符,让信陵君夺取兵权。
信陵君照办。他光有兵符,没有其他相应的手续。魏国的主帅晋鄙验过兵符,是真的,但事情不合常理,晋鄙并没有接到魏王的命令,心存疑虑,不肯轻易地交接兵权。
此事,早在侯嬴的意料之中,他提前举荐了一位朋友——屠夫朱亥,让朱亥跟随在信陵君的身侧,以防万一。
朱亥此人,是个另类。信陵君多次携带厚礼探望他,朱亥只收礼,却从不答谢,大家都觉得朱亥有点过分。
朱亥说:「我不过是集市上挥刀杀牲的屠夫,公子竟多次探望我,帮扶我。我之所以不答谢公子,是因为我觉得那些小礼小节没什麽用处。现如今,公子有了急难,这就是我为您杀身效命的时候了。」
彼时,魏国边境,中军大帐。主帅晋鄙审视着信陵君,疑惑地问:「我统率十万大军,驻扎在此地,这是关系到魏国国运的重大责任丶今天,公子只身一人前来取代我,这是怎麽回事啊?」
就是那个另类的屠夫朱亥,在晋鄙将要拒绝交出兵权的这一刻,猛然挥动铜锤,一锤子砸死了晋鄙,并协助信陵君,震慑住其他将领,夺得兵权。(传说江湖上从此开始流行锤子类的兵器,後来张良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他招揽的大力士也用锤子。)
魏无忌接管了晋鄙的军队,对将士说:「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家;兄弟同在军中的,长兄回家;没有兄弟的独,回家去奉养双亲。」经过一番整顿和选拔,得到精兵八万人,开赴前线。
最终跟楚国的援军一起击败了秦军,拯救了赵国。
赵王和平原君赵胜亲自到郊界去迎接信陵君。平原君替信陵君背着盛满箭支的囊袋,走在前边引路。一路上,赵王多次拜谢信陵君,还说:「自古以来的贤人,没有一个赶得上公子的。」
当初,侯嬴跟魏无忌诀别的时候,曾说:「我本来应该随公子一起去,然而年迈(侯嬴这时候已经超过七十岁),力不从心。公子行至晋鄙军中的那一天,我会面向北方(信陵君所在的方向)自刎,以报答公子的知遇之恩。」
兵符被偷,魏王暴怒。侯嬴果然依照承诺,面朝北边,刎颈而死,替信陵君承担了窃符之罪,保全了他的家小。
魏王余怒未消,剥夺信陵君的封号和食邑。过了一段时间,又将信陵还给他,食邑照旧。偷窃兵符是重罪,信陵君害怕魏王追究,一直不敢回国,长年客居在赵国。赵王也给他封了一块地当食邑,规格还要超过平原君的,所以信陵君非常富有,再加上他无处安放的个人魅力,他到赵国没多久,平原君的门客就跑了一大半,直接跑到他这边来了。
现如今,魏国的国都大梁城已经和秦国接壤,魏国危在旦夕,魏王和信陵君暂时摒弃前嫌,积极筹划合纵伐秦。时隔多年,魏氏兄弟重聚,相对哭泣。
信陵君窃符救赵之後,名扬天下,振臂一呼,无数人响应。他被推举为诸侯联军的统帅。
四月,信陵君率领五国军队攻打秦国,秦国将军蒙骜惨败,秦军退到黄河以北。黄河以南的土地,都不再归秦国所有。
前线接连传回战败的消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信陵君身边有高人。
经过多方打探,给信陵君出谋划策的高人,姓氏未知,单名一个「缭」字。因为他是魏国大梁人,所以称作「魏缭」。魏缭已经累积军功,升官成了魏国的国尉,因此也称尉缭。尉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兵法也颇有研究,最气人的是,他还有一句豪横的发言——我玩得不是兵法,而是人心。
赵琨才知道,赵政小心珍藏的那柄桃木剑,就是尉缭送给他的。而且赵政知道尉缭的姓氏——方氏。
据说尉缭估算出了日食的准确时间,安排精锐军队偷袭了秦军,导致秦军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