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周青臣的嗓音隔着车帘传进来:「镐池君,用不用属下随侍?」
周青臣这是问赵琨是否需要他陪着一起坐车。往常都是终黎辛,或者甘罗陪伴左右。今天这两位都不在。赵琨才七岁,正是好奇心超强丶需要看护的年纪,他对秦国百姓吃什麽丶用什麽洗头丶怎麽服徭役等各种事情都感兴趣,就连捉野兔丶掏鸟蛋丶捅蜂窝丶偷吃酒糟之类的事都能听得兴致盎然,人又好伺候,陪他坐车绝对是个美差。
周青臣就陪过一回,说起小时候不喜欢习武,跟着先生勉强认字以後,就想读书。但是家里没有书,所有典籍都被王室丶世卿丶官宦丶士族丶豪绅收藏。於是周青臣就跑去给县令的儿子当跟班,替他背锅挨揍,终於借到半卷《论语》,必须在三天之内抄完还回去才行。然而,周青臣一问笔墨的价钱,发现自家根本买不起——咸阳西市一块最普通的墨,价钱相当於他家几个月的生活费。上等的香墨,配方绝密,制作周期超过一年,更是价比黄金。於是他自己削了竹简,用小刀刻字。
赵琨听了,直接送他全套的《论语》。他读了半部《论语》之後,得到一位齐国老儒生的赏识,收入门墙,现在已经算是儒家弟子了。
周青臣有些期待地望着车厢。
贴在咽喉处的剑又用了几分力,赵琨体会到了冷兵器特有的森寒。他一动也不敢动,尽量让声音听起来没有一丝一毫的异常,说:「不必了。」
周青臣又问:「是去封地,还是回宫?属下已经安排了人去摘杨梅。」
赵琨听见自己的心跳加快,呼吸声在车厢中变粗拉长,这是神经过度紧绷产生的应激反应。
反观身後那个挟持他的刺客就要随意许多,好整以暇地贴在他的耳边,悄悄地说:「有劳镐池君送我一程,去渭水渡口。」
渭水从潼关流入黄河,随後一路向东奔流入海。如果坐船走水路逃离,相当方便快捷。速度甚至要快过骑马逃亡,因为道路曲折蜿蜒,马奔跑一段路就需要停下来休息,喝水吃草嚼豆饼,吃不好就跑不动。如果在客栈住宿,必须出示秦国的「身份证」——验。「验」就是传说中的——照身贴1。取一块打磨光滑的小竹板,刻上姓名丶职业丶籍贯,还要配「头像」,再盖上公章防伪。
沿途还会经过无数关卡,「过关」需要出示「照身贴」和「传」,「传」就是由亭长(乡镇派出所所长)亲笔书写的通行证明——某某人,要去哪里,做什麽事。
据说这一套是商鞅发明的,商鞅就是因为逃亡的途中去住宿,却没有「照身贴」,被店家拒之门外,才被抓获的。因为商鞅还制定过一条法律——店家必须检查客人的「照身贴」,如果收留身份不明的人士住宿,将依法连坐治罪。
这就叫「作法自毙2」。不知商鞅老兄发现自己捣鼓出来的东西丶亲自制定并且推行的法律最终坑死了自己,有何感想?
赵琨冷静地重复一遍:「去渭水渡口。」
周青臣看了看微微偏西的太阳,有些狐疑:「这个时间去渡口?」这也太奇怪了,明明早上还说跟公子政约好了一起用餐,让提醒一声,别失约,怎麽突然要去渭水渡口?难道……
赵琨故意大声呵斥周青臣:「放肆!哪来的这麽多废话,我说去哪就去哪!」
外边没声音了,赵琨以前从来没有呵斥过任何一个护卫。周青臣一向比较机敏,希望他能发现异常。
果然,藉助镐池君的证件通过关卡,一路上没人敢搜车,顺利抵达渭河渡口。
刺客伸手挑起车帘,赵琨放眼望去,渡口处挑担的丶撑船的丶拉纤的……都不像寻常百姓。时下,百姓一日两餐,大多营养不良丶面黄肌瘦,一般情况下,身量也不太高。这些人虽然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但气色红润健康,简直好得过分,还有几个身材健硕的大高个。
身後的刺客低低地笑了一声,对赵琨说:「小孩,你不老实啊。本来到渡口就要放了你的,现在,只好委屈你多陪我一程了。」
赵琨:「……」
刺客抱起赵琨,用剑抵着他的脖颈,一起下了马车,说:「镐池君,叫你的人都放下兵器,弓箭也解下来,後退一百五十步,站在我能看见的地方,不要动。」
赵琨示意护卫们照他说的做。
刺客又警告那些护卫:「不许离开我的视线范围,不要报官。不然我把镐池君宰了,你们都得死。周青臣是吧?去弄一艘稍微大一些的船来,船上放十个人十日的清水和食物,不要做手脚,我会让镐池君先吃的。还有,我只等两刻(秦朝的一刻约14分40秒),办不好,你就给镐池君收尸。」
赵琨和周青臣对望一眼,都不是太乐观——这刺客逃跑的经验如此老练,很可能是一个惯犯。而且他张口就让准备十个人十天的物资,说明他还有不少同夥。
周青臣不敢耽误,立即拿着镐池君的手令,骑马去最近的驿馆,让驿丞准备食物。驿馆的马车丶骡车丶驴车齐齐上阵,将准备好的清水,和驿馆为接待来往官员准备的丶现成的麦面饼丶米饼丶豆饼丶肉脯等乾粮送来……
大约小半个时辰以後,渡口处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刺客让赵琨的护卫把停泊在这里的其它船只都给一把火点着了。万幸他还讲点道理,允许船上的人先下来。
江水悠悠,赵琨和刺客对坐在船舱中,大眼瞪小眼。刺客的三名同夥有两个在掌舵开船,还有一人在船尾警戒,三人都用黑布蒙住脸,只露出眼睛——原来这刺客骗了周青臣,加上赵琨,一共只有五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