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可惜了那一位文学大家,作品还没写完人就因为穷困潦倒噶了。’
胤礽将手中的奏折递过去,想了想道,
“儿子觉得,这几人挪用盐税过多,应当按律处置。”
‘能朝盐税伸手的,又有哪个是简单人物呢?若是基层的县官贪腐,倒是可以酌情一二……’
依大清官制的规定,知县的俸禄,一年仅有四十五两,平均每月还不足四两。
若是普通人家,这个年收入已经能过上很好的生活了。
但县令不行,县令除了要养活自己一家子,还要养活一大票人。
如今的科举考试所选拔出来的人才,大多都对儒家经典钻研颇深,于诗词歌赋一道也颇有造诣。
可一旦涉及到公务处理,这些所谓的举子贡生基本上都成了软脚虾。
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却无法将其应用于实际操作之中。
纸上谈兵不外如是。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职业应势而生。
那便是师爷。
师爷大多都是科举不第的读书人。
他们走科考之路无望,通过拜师,跟在老师爷身边学习个年以后,就能成为司法、财政、行政文书方面的专业人才。
而后经老师爷推荐,被科举考出来的县令聘请,也算半只脚踏进了官场之中。
师爷们的年薪普遍在一百两到一千两不等,哪怕最低的工资水准,都要比县令一年的工资高出一倍有余。
然而大清并不支付师爷的俸禄。
然而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为了治理所管辖的县区,请一个师爷根本不够,一个县令最少都要请五六七八个师爷。
一年光师爷们的工资支出都要大几千两,全是县令一人承担。
除此之外,县里衙役负责执行政令,书吏负责上传下达,在如今通讯全靠人力的情况下,这两个职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朝廷是有这两个职位的编制的。
只是编制数量少得可怜,一县之地的衙役和书吏加起来也就几十个,根本不足以维持县衙的正常运行。
所以哪怕是最贫瘠的县衙,里头的“帮役”也是正式编制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这一部分开销自然也要县令出。
胤礽上辈子曾仔细研究过,哪怕不打点上下官员,一年下来,县令的固定支出至少都要一万多两,而他的俸禄却只有可怜的四十五两。
要是不贪,根本活不下去。
而他们一旦选择贪污,仅靠他们一人,或者一家子根本隐瞒不下来,所以他们贪墨的银子还要上下打点,否则就要面临顶头上司的打压,以及手下的举报。
所以明清两朝推崇的“以德治国”,简直就跟放屁没什么两样。
也不怪大清后期腐败成性,都是被制度逼出来的腐败。
上辈子,胤礽研究过官员俸禄之后,便向康熙提议要提升大清官员的福利待遇,起码能暂时叫那些真正廉洁的官员看到希望。
至于编制以及科举制度的问题,胤礽还没来得及一一研究解决,人就被噶了。
胤礽回想到这里,简直想替上辈子的自己掬一把辛酸泪。
今生胤礽只想摆烂,那些事儿并不在他的愁范围之内。
他现在要愁的是如何脱离康熙的视线,好好出去骑马遛一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