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玄帅欲待如何?”李璟的脸沉得像暴雨前夕的乌云,不露一丝光亮。
赵匡胤眸色沉沉,像是有意要刁难这极重虚名的唐主,嘴角挂上了一丝轻蔑的笑意:“便以君臣相称即可。唐主去帝号,称江南国主,对周称臣,行属国之礼。”
李璟坚持已久的修养和尊严在此处全然崩塌,他半天说不出话来,憋了许久,才抖抖索索地指着赵匡胤,怒骂道:“你……你欺人太甚。”说罢,一脚将酒榻踢落湖中,惊起巨大的声响。埋伏在四周的弓箭暗哨们见此信号,纷纷从埋伏的地方现身出来,拉弓拔剑,不过半刻时间,便将赵匡胤团团围在了中间。
李璟清秀的面庞被气得歪了形状,叱骂道:“朕……朕待你如上宾,你杀朕宫娥,迫朕割让城池,朕都忍了,如今,竟连两国约为兄弟也不同意。士可杀不可辱,朕今日就是拼上了这条性命,也不再受你这恶气。”他瘦弱的胳膊在宽大的衣袖中不住地抖动,纤长的脖子上青筋毕露,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似乎下一刻便要扑上前去搏命。
夜风凉凉,跨越过夏夜的月光花香徐来,将他身上黑色的长衫吹得微微作响,湿润的空气在众人上空不断转圈,企图将这剑拔弩张的火热气息凝滞住。赵匡胤负手而立,仿佛置身事外,仿佛南唐哨兵们尖锐刀剑所指向地不是自己而是他人。过了一刻,他的脸颊上竟浮起疏离的微笑,这一日,真是漫长,真让他思念汴京的风景与人,“既然要取赵某性命,唐王为何还不动手呢?”
李璟被这话一激,瞳孔顷刻张大,手臂用力一挥,眼睛一边盯着王知朗使眼色,一面吼道:“你不要……逼朕,你再是勇猛,也逃不出这栖霞山。”语气却带着无限的心虚。那王知朗亦是个书呆子,在此紧要关头看不懂李璟的暗示,只愣愣地缩在原地,不敢出声。倒是哨兵的首领机警得很,见自己主上犹豫不定,哪里敢立刻上前,反而带着众人后退了一步,等待李璟再次确认指令。
赵匡胤见状,仰天大笑,他伸手挡开了身前几个兵士的刀枪,一个一箭步跃至李璟跟前,冲破了这个文人君王为挽回局面所聚起的最后一点力量。赵匡胤大声道:“唐王要体面,不愿称臣,却可知你所谓的体面早在节节败退的战斗中,在弃城逃亡的守将那丢光了。割让城池你无异议,犒劳敌军你无异议,只是因为这些鞭子尚未抽打在你这为君者身上而已。夺你一个帝号,与江南百姓何干,与百姓生活安宁何干,你竟因此怒起,要与赵某决一生死,将江南百姓拖入无休无止的战火之中。为君者竟有如你这般自私,心中只挂念自己颜面之人,何配为君。”说罢,竟将一口唾沫唾在了李璟面上。两人身高本相差无几,可此时,论气势,那唐王李璟却矮了赵匡胤不知多少。
李璟举袖擦拭去了面上的唾沫,颤颤巍巍的身子仿佛秋风中的落叶,被赵匡胤撕去了最后一层遮羞布的他,再也鼓不起相争相论的勇气。停了半晌,李璟抬起头,眸光闪闪竟带着乞求的神色,叹气道:“城下之盟,本就无讨价之余地,是朕妄想了。既然如此,朕只求日后与周王的书信称‘书’而不称‘表’。”
臣子对君王上书称“表”,平级之间书函往来则称“书”。赵匡胤讶异不已,几乎要嗤笑出来,到此关头,这唐王在意的竟是如此鸡毛蒜皮的小节。他微微一沉吟,道:“便依唐王。在江南国内,唐王仍可称孤。”见李璟面露喜色,赵匡胤又淡淡地补了一句,“既已商妥,还请王大人起草和约,不必斟酌字句,赵某明日便上奏汴京,如陛下恩准,退兵便在几日之间。”
如此一说,南唐君臣自然欢喜。王知朗迅速将和约写好,李璟看了看,取来帝王私印盖了,又递给赵匡胤。赵匡胤通读一遍,觉得无甚大碍,便收在了袖中,又问李璟要了两匹快马。李璟如今视他如鬼怪,恨不得早早送了去,哪里还有留他住宿的心思。
赵匡胤与候在外间的武义律各骑一马,离开栖霞水居时,已过了四更。院墙之内隐约传来哭泣之声,想来此刻江南君臣正在抱头痛哭。赵匡胤冷笑一声,径自驱马往栖霞主峰凤翔峰驰去。武义律虽疲惫不堪,却不敢询问,只得紧紧跟随其后。
凉凉的山风在耳边呼啸而过,急速的马蹄声在静谧山间回荡开来。赵匡胤只觉得浑身的血液都随着马背的颠簸而沸腾不止。江南,江南。
到达山顶时,天已微微发白。晨光微熹如雾,浮光蔼蔼,旭日躲在云海后面,像是挣不开夜的缠绵。天空中还有几颗星星,固执地不愿离去,顽强地从云中露出头来,闪烁着微弱的星光,投下不可察觉的光亮。
赵匡胤默默凝视着周围的一草一木,一星一云,许久,又低下头看着自己的双手。这双手像是凝聚了半生的力量,强壮、有力,挥舞间,天地为之色变。
他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温和而单纯,静静地感受体内汹涌澎湃的力量。“这便是自己奋力追求半生、终于一点一点收归手中叱咤风云的感觉。”他隐忍了多年的欲望在此刻喷涌而出。天际边上,初升的阳光透出了第一缕金光,这预示着昏暗的夜到了尽头。尽管新的一天仍未苏醒,但这夺目的晨光足以让人鼓起无限的勇气,借着消褪的夜色,接近光明。朝霞渐渐扩散,头顶原本如蓝丝绒一般的天色也被柔和的晨光映得淡了些。天边的缤纷从一个最浓的金黄色亮起,短短一瞬,半边的天色竟成了透明的蔚蓝色,光影离合之间,一轮硕大的新日蓬勃而出,顷刻照亮了世间万物。
“是日出。”武义律为眼前绚烂的景色震惊,忍不住开口。
栖霞寺的晨钟悠然响起,传递了千年的古朴钟声在山谷间回荡。赵匡胤往栖霞寺的方向悠悠望了一眼,绵长的目光又投向的金陵城的方向,想象城中繁华的市井街道,车水马龙的人流,往来不绝的商贾,终于,他的目光还是移开了,转向更远的西北方。
那,是陇西的方向。
第52章转朱阁
文德殿上静悄悄,柴荣把所有的奏折都看完了。
三十五岁的皇帝,浑身正散发着一股不知疲惫的精力。他有些微微兴奋,脸颊都泛着光,他搓了搓手,将手边大杯的黑苦茶一饮而尽,头脑中的思绪便愈发清晰敏锐,他能清清楚楚地记得赵匡胤每一封奏报的内容,何时何地拿下州县多少,收缴兵士多少,围困金陵多日,消耗粮草多少。与江南苦战多年,到今日也算是收获硕硕战果:州十四、县六十、户口贰拾贰万六千五百七十四,人口百余万。比这些数字与财富更重要的是,江南被彻底打趴下了。九月廿一,被剥夺了帝号的李璟命人送来书信,为表示对大周天子的敬意,为避郭威高祖父的名讳,他将自己的名字由“璟”改成了“景”,并以藩臣的名义,给柴荣上表,称“微臣退思,所享以极,岂于殊礼可以久当,伏乞皇帝陛下,深鉴卑衷,终全旧制。凡回语命,乞降诏书,庶无屈于至尊。且稍安于远服,乃心恳祷,无所寄言。”随表附上的除了长长的礼单外,还有将随周朝大军一并到汴京的工匠、艺人、医者、僧侣等共计二百二十三人。名单上,栖霞寺僧人恒超将替国祈福,弘佛法于中原。这个名字,柴荣倒是有些印象,赵匡胤直达御前的密奏中提及过,隐约似乎与先帝嫡子的密事相关。想到此事,原本满心的宏图大志也难免一滞。
自继位以来,收淮甸,下秦凤,平关南,算得上尽心尽力的,可偏偏并非先帝亲生。嫡子之案便是柴荣的心病,柴荣皱了皱眉头,暗自思忖:“这样的人,自然不能留在江南。”朱批刚好写完,小太监便来奏报,侯王到了。
侯王与赵匡胤处处针锋相对,如今赵匡胤大胜归来,侯王在朝中的风头也被抢了不少。柴荣本想在侯王面前得意一番,见了老丈人,却又改了主意。总不能让赵匡胤恃宠而骄了,平衡之道才是帝王权术。
侯王今年刚满五十,圆圆的脸,看上去永远是一团和气,实则是十分精明,站在御座下首,悄悄道:“赵玄郎不日将要回京,陛下看此番该如何封如何赏?臣也好让下头人拟了上来。”
这个问题柴荣自然早早便想过,今日他倒想听听侯王的意思,“此番出征,玄郎大功于社稷,总归不能委屈了,以免寒了将士的心。”
侯王不住地点头称是,倒让柴荣有些意外。“的确不能寒了将士的心,只是兵部认为玄郎应当趁胜追击,夺下金陵。他阵前犹豫,倒有贻误战机之嫌。”
这个论调,柴荣早便听过了,不过是一帮书生之见,便抬了抬眉头,道:“你怎么看?”
“兵部的人没几个上过战场的,都是纸上谈兵之流,哪里真正懂得什么叫贻误战机。灭国之战耗得是长线,条件毕竟还不成熟。眼下能将淮南收入囊中,解决了江淮地区的威胁,另一方面,软弱乖顺的南唐是控制江东地区的最好人选,毕竟要管理这么大一片疆土,时间和人力上开销都不是小数。”
侯王所言正是柴荣心里想的,他点点头,赞许道:“能看清时局,不逞勇贪功,正是玄郎的好处。”
静静听着的侯王,笑容渐敛,缓言道,“只不过,玄郎这脾气,在栖霞山里好一顿折腾,也太叫李璟难堪了。”
柴荣默然,静了片刻,才道:“朕也听说了,李璟那白面书生,遇到玄郎的暴脾气,自然是要吃些苦头。”
“李璟毕竟一国之主,玄郎只是军中将帅,这般又杀又闹的,往短处看,僭越身份是得胜后的骄横。往长里想,日后江南还得靠着李璟辖着,这番灭其威风,总是百害无一利的。”
柴荣有些踌躇,他能体谅赵匡胤处事的难处,但侯王说的也并未毫无道理,这么一来,他便把“不逞勇贪功”的评价收了回去。再拟旨时,除了大大的赞扬,也添了些告诫,“未允对江南国主再行僭越、羞辱之举”。同时,为了稳定南唐局势和收买人心,柴荣命赵匡胤遣返了战时被俘的南唐官员和将领,并在汴京朝中六部里拿出了三十余个空缺官位招揽南唐贤士。
侯王再要说什么,柴荣却扬扬手制止了,他的思绪胶着在另一些事情上。
十月初四,秋风乍起之时,赵匡胤班师回京。
柴荣冒着蒙蒙飘洒的秋雨郊迎五里,马前敕封赵匡胤,封忠武军节度使。在京逝世的夫人贺氏追封一品诰命国夫人。
礼遇虽大,却无了实职。赵匡胤心中泛着嘀咕,恒超大和尚对君王心意的猜测还真是精确。面上却不敢表示,恭恭敬敬地谢了恩,只等前朝诸事礼毕,又替手下众将领讨了赏,才奉召来到了文德殿。
依旧是飞檐重重的殿宇,月白色的蝉翼窗纱上投影着屋外明晦不定的树影,将淅淅沥沥的雨意隔绝在了大殿之外。新贡上的几色新菊开得旺盛,层层相叠,花香沁鼻。君臣二人多月未见,捷报将之前的种种不愉快冲得淡薄了,这是出征之后的第一次召见,其中意义不言自明。赵匡胤磕罢了头,端正地坐着。靠窗的坐榻上摆了尊小巧的火羹,正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新鲜食材沸腾起的香味与菊香交错,将一屋熏得暖意融融。
柴荣笑盈盈地夹起一片薄薄的兔肉,放入沸水中,片刻即熟,沾了沾碟中的新盐,放入口中,鲜嫩无比,“宫人说刚到中秋时分就摆上火羹,未免有些早了。朕却尤忆火羹的滋味。记得当年,朕与卿随先帝出征,寒冬腊月,将士们都歇息了。唯有咱们躲在营帐中吃火羹,那火羹炉子太简陋,一不留意,险些把营帐给烧了。先帝得知后,扣了十日的炭火供应。那十天,餐餐顿顿凉菜冷肉的吃,那滋味到今日朕还记得。”谈起曾经的袍泽之情,话题便轻松了。柴荣指了指赵匡胤,笑道,“如今这身龙袍把朕捆住了,出征的苦头就都由你替朕受了。唉。”言语间,未免流露出几分遗憾。
听到柴荣结尾的言语,赵匡胤心里格外警觉,连忙跪下磕头道:“微臣肝脑涂地愿为陛下马前驱使。”他的客气难免扫兴,生生扯开了君臣间的亲密。斟酌片刻,赵匡胤笑道,“何况出征江南也算不得辛苦,那李璟在栖霞山用燕窝膏与炙羊胎宴请微臣,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江南,算是做到极致了。”
柴荣饶有兴致地询问何为燕窝膏、何为炙羊胎。赵匡胤详细解说。末了,柴荣叹道:“朕以为天下之大、富在中土,没想到还有这般的富贵享用。”
“臣以为,不过是些徒耗民脂民膏的小伎俩罢了。”赵匡胤真心实意地说道。
“听说李璟还特意找来旧日相识的美人相赠,竟被你当场杀了。”柴荣笑意盈盈,似乎在讲述一件趣闻。
“李璟心思龌蹉,不过是想以此举换得和谈时的一些小便宜。”赵匡胤顿了顿,又道,“何况当初臣救那女子,不过是为避免她堕入风尘,没料到多年后相遇,她仍以皮笑迎客。”
柴荣没再说什么,只拿手里的金镶牙筷,又涮了一块兔肉,语气不轻不重,“李璟下得功夫倒是不少,赠你黄金、美人,你皆不授,沙场辛苦,你究竟要的是什么?”
赵匡胤背后的冷汗顷刻间便湿透了底衣,一颗心兀自要跳出胸腔。这句话说得几近直白,若不贪图富贵享乐,那究竟是要权还是要名?抑或有问鼎皇位之心。赵匡胤稳了稳心神,咀嚼着柴荣的意思,他尚能这般询问,想必也只是试探询问,而未到真正的猜疑忌讳。他认真地想了想,笑道,“江南不稳,何求燕云,燕云不归,四海终难平。”
“哦?”柴荣眉心一跳,很注意地打量着他,仿佛从前十余年的交往都是虚浮,眼下才是第一次认识这位亦友亦臣的属下。
“天福三年,沙陀人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于契丹。失了燕云,失了燕山与太行,失了长城与五关,便失了自北往南军事防线的天然屏障。于契丹而言,铁骑南下千里,将是一马平川,中原王朝从此门户大开。更重要的是,契丹原本游牧,其居地苦寒,不宜农耕,只凭借骁勇掠夺获取粮草。虽对边境时有骚扰,却难成气候。然而,自获燕云后,契丹拥有了大批良田,数十年间,大批的牧民转向耕作,粮草供应不再窘迫,国力愈发强盛,其铁骑能抵达的距离也更加远。夺回燕云,是万万汉人毕生所求。臣虽不才,只求此愿能成,而能成就此愿者,放眼天下,唯有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