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只有在四哥这里,我才能踏踏实实吃顿饭。”
皇帝吃饱了,起身消食。
欲戴皇冠,先承其重,这是每个皇帝都要承担的,杨策不予置喙,问起他弱冠礼的事。
“父皇驾崩不足三年,按民间的习俗还在孝期,就不办什么弱冠礼了。”
“正日子往宗庙给祖宗嗑几个头完事。”
“到时三哥也会回来,四哥陪我一起去,咱们兄弟好好聚一聚。”
上了玉牒的共有七名皇子,活下来的只有三皇子杨箐,四皇子杨策,还有一个就是皇帝。
杨箐和杨策相差五岁,中间有数位皇子皇女胎死腹中,或出生没多久便夭折,所以没有上玉牒,大皇子和二皇子也是在那几年里相继夭折的。
后来查出是杨箐的生母所为,目的自然是扶杨箐坐上太子之位。
先帝震怒,严惩了杨箐的生母,并且彻底将杨箐排除在太子的人选之外,早早封了吴王,打发到藩地去了。
要说杨箐也是无辜,他生母残害皇嗣时,他还不到五岁,能懂什么太子不太子的。
但有这样的生母,先皇对他生了隔膜,也是人之常情。
杨箐倒也安分,在藩地待着不显山不露水,除了年节下给先帝递封请安折子,几乎没有存在感。
先帝驾崩时,杨箐回京奔丧,对比自己小了好几岁的皇帝十分恭敬,也出了不少力,所以,皇帝对他说不上亲厚,却也没有什么成见。
弱冠礼对男子是很重要的日子,标志着少年时期结束,真正长大成人了。
杨箐回来祝贺是人之常情。
原主的记忆里,对杨箐的印象很少,杨策也想见见这位差点当上太子的三哥。
吴王在皇帝弱冠礼前一天抵达京城,皇帝不能亲自迎接,这个任务就落在杨策身上。
杨箐容貌有五分像先帝,浓眉大眼,身材修长,称得上美男子。
远远看见杨策背后,代表皇帝的明黄旗,连忙翻身下马,跪拜谢恩。
杨策下马近前扶起,先传了皇帝口谕,政务烦恼,请杨策代表他迎接之类的。然后才是自己问好。
不止杨策对杨箐好奇,城中百姓听说吴王进京,纷纷走上街头看热闹。
兄弟二人并骑入宫,见到皇帝后自然又有一番寒暄,晚上皇帝赐宴,杨策作陪,为杨箐接风。
当晚皇帝留两位兄长在宫中歇息,次日清晨一同前往宗庙祭祖,之后二人又向皇帝祝寿,吃过寿酒寿面。
到晚间皇帝还想留二人多住一晚,杨箐却说不合理法,坚持要回吴王府去。
皇帝只得放人,却不舍得这么快让杨箐回藩地,下旨命他年后再回去,有空便召他进宫说话,没空时,杨箐也不会主动进宫要扰。
杨箐性格沉稳,进退有度,对皇帝恭敬中不失亲切,对杨策随和礼让,不失长兄风范。
实在让人想挑错都难。
却也因此,杨策觉得他有点假。
世上万事万物都有不足之处,杨箐也不可能是例外。
不过,杨箐的确没有任何不合规矩的地方,杨策也不好无端调查他,只能暗中提防。
新年期间,三兄弟几乎形影不离,百官都猜皇帝是想拉杨箐当帮手,压制他们。
还真教他们猜对了,皇帝的确有这个打算。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我打算请三哥留在京城,四哥,你说我给三哥封个什么官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