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或三两成群、或四五结伴地聚集在一起,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焦虑和不安,绞尽脑汁地思考着应对之策。然而,当回想起秦王今天对于赢无忧那毫不掩饰的维护时,众人心里都明白,即便他们全体站出来表示反对,恐怕也是徒劳无功。
就在这时,人群中有人小心翼翼地提议道:“要不咱们明天集体罢朝吧,这样或许能试探出大王对此事的真实态度。”
这个提议一出,立刻引起了一阵骚动。有的人坚决摇头表示反对,忧心忡忡地说:“万一大王动怒,真的把我们所有人都罢免官职,那该如何是好啊!”
另一个人则反驳道:“如果整个朝堂的官员都选择罢朝,难道大王还能将所有人统统罢官不成?毕竟这偌大的大秦朝廷若没有我们这些官员,又怎能正常运转下去呢?”他的这番话让在场的许多人都微微点头,表示赞同。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大家逐渐达成共识——集体罢朝抗议似乎的确是当下最为可行的办法。
紧接着,又有人灵机一动,补充说道:“除此之外,我们不妨再散布一些谣言。只要把嘉阳公主提出的那几项建议传播出去,想必不只是我们这些大臣们,就连那些王孙贵族们也绝对不会答应的。”这个主意一经说出,立马得到了其他几人的响应,大家纷纷觉得此计甚妙。于是,这群心怀鬼胎之人很快便商议好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并迅分头展开行动。
而此时的赢无忧却全然不知晓,一场针对她的巨大风波正如同暗潮一般,在她背后悄无声息地酝酿着,即将掀起惊涛骇浪。
短短不到一天时间,朝中众多大臣竟然纷纷宣称自己身患疾病,必须留在府中静心调养身体。次日清晨,秦王如往常一般端坐在上,目光扫过那原本应坐满群臣的位置时,却现其中已然空出了将近一半。然而,他那张威严的面庞之上并未显露出丝毫明显的喜怒哀乐之色,仿佛对此早有预料一般。秦王镇定自若地号施令,继续让众人探讨官僚体系改革之事。
当然,由于当日朝堂之上缺席了近半数的大臣,这场本应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最终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待退朝之后,赢无忧刚刚回到朝华宫,便听闻了一则消息:她此前所提出的那几项关于官僚体系改革的建议,如今已经如同野火燎原般传遍了整个咸阳城!
一时间,城内大大小小的酒楼之中皆是人头攒动、座无虚席,街头巷尾更是人声鼎沸,人们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兴致勃勃地热议着是否应当推行科举制度这一重大话题。
在这些参与讨论的人群当中,不乏许多胸怀大志、满腹经纶的有识之士。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家境平凡,又无人能够出面举荐,因此一直以来都难以踏入官场一展抱负。如今听闻可能会开设科举,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喜讯。想到终于有机会凭借自身真才实学去博取功名,从此改变命运,这些有识之士们个个兴奋异常,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不过,与此同时,城中亦有一部分人并不看好科举制度的施行。在他们看来,依靠家族背景和人脉关系便可轻而易举地获取官职,何必非要与那些身份卑微的“贱民”一同参加考试,在激烈的竞争中苦苦挣扎呢?如此行径,对于他们而言无异于是一种莫大的羞辱。
整个咸阳城仿佛陷入了一片喧闹的海洋之中,人声鼎沸、嘈杂不堪。街头巷尾、茶肆酒楼,到处都是人们激烈争论的声音,支持与反对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甚至因为观点不合而拳脚相向、大打出手的场景也是屡见不鲜。
然而,对于给朝中大臣设立监察和考核的一系列政策,绝大多数普通百姓却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毕竟,他们既非官员,家中也无亲人为官,所以那些关于官员是否应当接受考核之类的问题,于他们而言并无太多实际意义。至于官员们的行为举止以及政绩优劣,更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
当初,有那么一小撮别有用心之人企图煽动民众起来反对赢无忧所提出的几项新政。他们原本以为可以借此引众人对这一变革的抵触情绪,但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竟然全都集中在了科举这件事情上。结果事与愿违,他们非但未能如愿以偿地给赢无忧带来麻烦,反而使得科举一事愈演愈烈,成为热议的话题。
百姓们关于科考的热烈讨论如同一股旋风,迅地从咸阳城席卷至其他地区。这个消息仿佛长了翅膀一般,传遍了大街小巷和乡间村落。许多莘莘学子听闻此事后,纷纷背起沉重的包袱,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马不停蹄地踏上前往咸阳的征程。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去咸阳看看。
对于这样的局面,赢无忧早就在心中有所预料。尽管她深知此时开启科举未必就是最佳时机,但如今的大秦帝国确实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以往依靠举荐方式选拔出来的人才,虽说其中不乏优秀之士,但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牵扯其中,难免会让赢无忧心生顾虑。相比之下,通过公平公正的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则更有可能成为真正值得信赖的心腹之臣。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短短数日转瞬即逝。然而,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罢朝的官员数量却与日俱增。面对如此情形,秦王依旧泰然自若,毫无惊慌之色;就连赢无忧,似乎也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不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源源不断、如潮水般涌向咸阳城的学子们却是日益增多起来。
喜欢穿越大秦,始皇求我做女帝请大家收藏:dududu穿越大秦,始皇求我做女帝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