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水钱夫子家的厨娘就会做,只要洗得够干净,腌制好,舍得放调味料,做出来味道就不会差。
赵进山给学堂炒了这么多年菜,手艺已经练出来了。
三个脚夫吃得喷香。
一些路过的人见此,纷纷过来吃饭。
不止是来拉货的商家和脚夫,就连下工的玻璃作坊的员工,见着也来尝尝。
作坊工钱高,最低的员工每月工钱都有一两二钱,所以很舍得来吃饭。
几大盆菜,才摆了一个时辰,就卖光了。
有些人闻声而来,想吃都吃不了:
“哎呀,不是说这里有饭卖吗?怎么没了?”
“不好意思哦,明天饭菜会更多。”
“好吧!”
赵进山父子开开心心地收了摊。
铁牛媳妇下了工,想跑过来帮忙时,父子俩都收拾好了,正准备推东西回家。
铁牛媳妇想不到开门红,又是惊又是喜。
最后数钱,发现竟然挣了三百多文钱。
铁牛媳妇心里有些感动:“进山也长大了,会挣钱了。”
赵进山嘿嘿笑着:“就是失策了,这白米饭只卖了一小半。”
赵铁牛:“毕竟吃饭的大多是脚夫和搬运工。不是所有人都舍得这个钱。”
铁牛媳妇:“那明天不卖白米饭了?”
赵进山:“那可不行。今天不是卖了小半吗?今天大家还不知道这里有饭卖,明天就得传开了。到时会有一些掌柜和商家来吃。咱们还是准备这么多。”
“那行吧!”
一家人喜滋滋的。
赵铁牛更是松了口气。
这几个月茅房生意已经大不如前,刚开始接活时,他每个月都能拿二十多两回家。
现在周围的富人都快盖完了,生意骤减,再加上同行抢活,价钱被一压再压,只有以前的零头。
他现在一个月只能拿一二两回家。
再加上妻子一个月一两二钱的工钱,全家收入有三两多。
虽然比几年前已经很好了,但习惯了月入二十多两的“富贵”生活,自然不甘心眼下这三两了。
现在有了另一项营生,赵铁牛又乐滋滋的了。
隔天午饭时,赵进山父子做了昨天三倍的饭菜,拉出去卖。
早就有人知道这边卖饭菜了。
父子二人一摆开,立刻就有人拥过来买饭。
除了玻璃作坊的商家和脚夫,家具作坊的,胡辣汤作坊的都涌了过来。
份量比昨天多三倍,却比昨天卖得还快。
回到家,铁牛媳妇见此,更乐了。
此时,柱子媳妇在篱笆外叫:“巧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