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初成金丹,离元神还尚早,于金丹创出龙虎金衣,也不过未雨绸缪罢。”
看薛敬欲言又止模样,陈珩笑着又补了一句:
“不过玄中经箓高不可际,‘大哉乾元’深不可测,若有疑难之处,恐怕还要叨扰薛真人了。”
“但一召唤,愿效死力!”薛敬握掌成拳,高声应道。
……
……
正统仙道修行中,金丹三重之后,便是元神境界。
此境一旦成就,便可以节节纳真,顺势凝结出法相来。
而上应天,下应地,中应人,所谓元神法相便是修道人自身道果之外化,具有无边自然之伟力,可以抛诸凶患,弃灭死气。
同金丹中人相比,元神已是跳至了另一片天地!
而同金丹的九品之别一般,元神法相自然也是存在高下之序,被前古诸圣分作了下、中、上、至四等。
下等法相性光蒙昧,白雪黄芽相歧,水火不能相济,是四等法相中的最劣。
中等法相乾坤交泰,金容瑞相,如内河之水,虽可滋润百灵,但终究为堤岸所缚,不得自由。
上等法相则一气潜通,似天日之当空,照耀大地,无处不烛,不过终有昼夜轮转,光去之后便是暗生,美则美矣,到底不得圆满。
唯有至等法相,起自无先,生乎妙一,分为三元,如仙中真圣人,时时清静,不被一切旧染境界朦昧本源。
本生于无,灵光可化万象,又何惧尘染消磨?
此等法相才是四等元神法相之最,是修道人日后的成仙之籍,飞升之基!
而玉宸作为前古道廷时代传承至今的大派,二十五正法盛名远播,众天宇宙都有闻。其中作为修行典籍的三经五典,更是名副其实的高上玄经,直抵无上仙道。
玉宸三经共是:
《玄中太无自然开元经箓》、《九灵洞极都照玄经》、《高虚秘要》。
五典则为:
《坤舆宝箓》、《混俗元旨》、《四十九真形图》、《潜虚书》、《六淳真经》。
三经五典皆为成仙典籍,都记载了该如何炼就出至等元神法相来。
但玄中经箓既为三经之,自然也是别具奇异,神妙无方,令其与诸余仙经不同!
如三经当中的《九灵洞极都照玄经》。
此经一共记载了九门元神法相的成就法,分是“社稷众雷”、“光浮天汉”两类至等法相,以及七门不同的上等法相。
《高虚秘要》更是载有“龙斗海天”、“后圣垂晖”、“青阳数奇”三类至等法相,以及十二门上等法相,和二十门中等法相。
堂堂三十五门。
数目之多,在三经五典中也是个异数。
而最后的,也是作为三经之的《玄中太无自然开元经箓》。
此经却仅载有了两门元神法相,同《高虚秘要》相比,一多一少,着实是两个极端。
至于那两门元神法相,则是至等法相“大哉乾元”以及下等法相“玄尸舒光”。
所谓修道艰难,凶险万分,风光无量或是那粉身碎骨,只是在一步之间。
而如三经中的《九灵洞极都照玄经》或《高虚秘要》。
两者所载的元神法相都是法门有序,紧密相衔,如人体血脉之连接,极其严整,自下可窥上,自上亦可视下。
破境时候纵然一个不慎,错失了炼就至等法相的机缘,那也可退求其次,从容去选取上等或是中等法相。
因行气、导引、运炼、存养等步骤都是同个路数,于理不悖,那在退求其次时自然是似水乳交融般,绝无什么阻滞。
可《玄中太无自然开元经箓》便不同了。
此经在法相上仅仅记载了一门至等和一门下等。
那便意味着修道人若参习此经,不是飞上九霄,自此恣意逍遥,便是堕入尘埃,前程半毁!
而此经本就是以晦涩玄奥著称,且在成就元神法相时,又有这样一番凶险,那也无怪选取此经的玉宸弟子寥寥无几。
千载之内,也不出十指之数……
此时陈珩见薛敬满面红光,振奋之色溢于言表,他心下感慨,也是不禁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