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敞自然深知此理,但千头万绪,都顾不上,只能先点头表示知晓。
元亓又一转折:“至于陶家村那边,既然暂时没事儿,王爷也就不必再挂心,元家在北既也算有些根基,往后我只会让人暗中照应。”
在这一点上,周敞必然不如元亓,也不多说什么。
接下来的日子里,军粮、药材的筹集几乎全靠元亓。
周敞在北既属于“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紧抱元亓的大腿。
军粮的筹集是元亓宴请了越北近百位商绅富户,并当众捐了二十万石的粮食,才勉强取信众人的。
杨益先前说北既官仓只能挪一万石,实际最后则拿了三万石粮食出来。
至于临东城那边,因着周敞和元亓亲自跑了一趟,林东守备林牧和太守马波商量之下也就都“自愿”挪出三十万石,倒是真“财大气粗”一出手就是北既的十倍。
不过前提是奕王单凭“战时令”还不行,还要给他们打上一张“收条”才能放心。
周敞满口答应,别说一张,就是一万张也无所谓。
反正“收条”上盖的是兵部的官印,绝不能给奕王留下什么“后遗症”。
将来这帮人要么找朝廷,要么找地方,要么还可以等打赢了仗,再从三州之地上往回找补,总之就是不关奕王的事儿。
粮食的问题初步搞定,经金润提醒,周敞就想起,军需里本来还有一批棉衣棉帽,手套棉靴等物资,不是火烧就是水浸,也早就不能使用。
虽然过了年就是开春,但越北的天气还在下雪。
因此前线战士的御寒衣物也不能少。
但因着去年棉花受灾,产量降低,周敞就是有心用银子从商户那里高价买,也买不来多少,更何况还要做好的成衣。
最后,这一项也还是要靠着元亓帮忙搞定。
元亓不但弄来的棉花和粗布,还用上了北既坤裕坊的女工们,勤劳善良又心灵手巧的女子们不辞辛劳,不眠不休,日夜赶工,终是把损失的一万套棉衣赶了出来。
最后也是最难办的就是药材,这也是前线最关键也最紧缺的。
元亓虽然能帮忙从南方采买,但越北缺医少药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
早在三年前,整个越北地区就已经将库存掏空,现在家家户户用的可都是去年新下的,也就是说,到了明年还是一点库存也不能有。
元亓这边独力难支,周敞没有办法,又写信向钟与求救。再加上调派金曹司的人配合,让钟与在锦都方面想办法,金曹司协同。
甚至万不得已,就得让傅明抽出四味药铺的人往北来一趟,有什么药材就先送什么药材,顶上一阵。
一场仗打起来,最快也要一年半载,慢则三、五年甚至十年八年也不新鲜,如今这一仗已经打了一年多,那么任谁也都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
倒是元亓,这次来北既本就是打算长住一段时间,因此才在年前就将元介又送回了皇宫做伴读,也好让她专心能在北方事业的铺陈上。
经过周敞进一步的了解,元亓要做的竟是打通东海和南海之间的海运商道,为未来的海上运输事业做准备。
在得知这样的宏伟设想之后,周敞不由得在心中更加佩服元亓,反而是她现在身为奕王,整日窝窝囊囊不得施展。
且说,照这个趋势,元亓这个“大腿”不但会越来越粗,不用多久,她一定会成为天下第一女富。
周敞一方面安心于能抱上这样粗的大腿,另一方面却是愁苦,物资筹集的差不多了,她也就再没理由耽搁,必须尽快上路送军需往越北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