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朱寿难得起了个大早,在应天城外和赵勉、沈缙等一众朝廷大佬欢送北元实则阿鲁台离开。
赵勉和沈缙例行公事和阿鲁台互道珍重后,阿鲁台和朱寿洒泪分别。
“朱公子,没想到你和阿鲁台之间感情如此之深。”
“你谁啊?不会说话就闭嘴,胡说八道什么呢。”朱寿看看那人,确定不认识,那就没必要给他面子。
“你身为大明百姓,与北元鞑虏如此羁绊,难道有什么不可高人的秘密!”
“李兄,朱公子为人四海,与阿鲁台想必也是有些交情,不过我敢保证,朱公子与阿鲁台之间绝对没有任何问题。”沈缙对着李原开口解释道。
他也不知道李原今天是怎么了,按理说朱寿这才也算是给朝廷立下不小功劳,尤其对他工部来说,朱寿的一番操作下来,不仅解决了铁矿石的来源,还帮着朝廷冶炼铜锭。
还给朝廷带来大批牛羊,这样的功劳如果放在官员身上,连升三级都不算过。
可朝廷对朱寿这个大功臣却没有什么像样的奖励,只是把朱寿在梅山的地方有扩充了一块,现在整个梅山都是朱寿的了。
还有给了朱寿五百户的应天户籍,这些就是朝廷给朱寿的全部奖励。
他听说,这件事似乎就是李原提出来的,说朱寿不过冲幼少年,几首诗词十分惊艳,将来说不定要考取功名,不宜给他过分封赏。
“哼,本官礼部尚书李原!听说朱公子颇有才名,只是朱公子好像还是白身,不然朱公子定能高中皇榜。”
“谁告诉你小爷要去什么劳什子科举了,真是不知所谓。你觉得读书人就无敌吗?”
“还是说你们还秉持这韩稚圭那句‘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男儿’的昏话?”
“你敢辱没先贤?”李原怒声道。
“先贤?他韩琦配得上吗!好水川葬送多少汉家儿郎,一句东华门唱名让前宋多少好儿郎埋没,这就是你所说的先贤?”
“如果真是如此的话,我看你也是个糊涂蛋!家国天下是什么。是百姓安居乐业,是万国来朝。百姓安居乐业靠文官治理天下,也靠将士浴血!”
“前宋尊崇士大夫结果失什么?西夏弹丸之地称帝,朝廷竟然还要给他送岁币,才能换取所谓的宗主国地位!刘氏汉朝即便三国动乱,你可曾见过胡马南望?”
“你敢说汉朝是因为读书读的好?还不是靠着大喊铁骑纵横杀出来的威名。”
“你敢如此侮辱读书人!”李原急了。
“一边呆着去,我什么时候侮辱读书人了,我说的是你这种读书人,读了基本破书就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了,我就纳闷,你这不知所谓的自信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如果天下读书人都像你一样,那中原大地现在肯定还在蒙元铁蹄蹂躏之下!”
“读书人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摸着自己的良心想想,你做到了没有?”
“你堂堂礼部尚书,负有代天子教化万民的职责,却跑过来和我一个小孩子争长短,非要证明读书才是出路。那我问问你,如果全天下都是读书人了,没人耕作你吃什么?”
“没有人纺织你穿什么?没有人制作器械你用什么?外地入侵了你要不要拿着四书五经去跟那些敌人讲解一番?”
“你。”
“你什么你!我现在告诉你,别看你们口口声声说什么士农工商,可你们宁可对那些商人和颜悦色,也不会对百姓心存感激。”
“像你这样的读书人从来都是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地位上,你们对百姓的和颜悦色你们觉得是施舍,他们要像敬奉神明一样敬奉你们,不然在你们嘴里就是刁民。”
“你敢说你在原籍没有利用你读书人和官员的身份侵占土地,你要真是问心无愧就去锦衣卫,请他们好好查查你的原籍,你敢吗?”
“你以为你是礼部尚书就了不起了,说什么将来要考取功名,你吓唬谁呢!现在小爷就告诉你,小爷不屑于!”
“如果让我变成你这样的读书人,我宁可自己目不识丁,不然就是污了小爷的名声。就你也配说自己是读书人?”
“我呸!”朱寿一口吐沫狠狠地吐在地上。
“你不过是趁着国朝初立,百姓温饱尚未解决,读书人不多这种机会才混到现在的位置,就你这样我真看不出来你有什么高明的地方。”
“你不是自诩读书人吗?那你做两首比小爷的诗词好的,你肯定做不出来,你没那个本事!”
“什么是读书人你知道吗?”
“你不知道!你会说读圣贤书教化百姓才是读书人,你会说高中皇榜是读书人,这些屁话你自己都不信,你所谓的读书人是高中皇榜之后,当官的人,这才是读书人。”
“像小爷这种读书比你好,做诗词比你强的,你只会说小爷不过是识得几个字,当不得真本事。”
“我现在告诉你什么是读书人,读书人不仅要自己明事理,还要影响周围的人,让他们明事理。这是最近本的条件,可你们呢?”
“哪怕只是一介秀才,也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是那些寻常百姓敬仰的存在。呸!”
“读书人还要有真才实学。什么是真才实学?你以为是你们做得那些上不得台面的歪诗,还是你们引以为傲的八股?都不是!”
“真才实学是要知道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知道旱情出现了怎么应对,知道水灾发生了怎么防备,知道虫灾怎么治理,知道道路怎么修缮,知道百姓需要什么。”
“圣人都说术业有专攻,每个行业一个人一辈子都不一定研究的明白,你这样自诩读书人的糊涂蛋,觉得自己读过几本书,就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了。”
“什么读书人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一派胡言,你现在告诉我,山东水灾治理的怎么样了?是怎么治理的?怎么堵住洪水?怎么安置百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怎么防备?”
“这些你都不知道,也许你会举出很多例子,说很多名人事迹,比如李冰治水,苏轼修堤,这些传唱已久的名人事迹。”
“可你知道为什么这些故事会被传唱千年经久不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