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全本小说>我爸爸是朱棣 > 第99章(第1页)

第99章(第1页)

没条件的,就去距离宫城不远的庆祥街,这里一条街都是做生意的,街面上还有很多卖小食的摊贩,价格还算实惠,至少比起酒楼来说,这也是家产不丰,囊中羞涩的官员比较好的选择。

家里带饭的话,夏天容易嗖,冬天容易冷。

所以,官员们要么是家里送,要么就在小街边摊将就将就。

刘松就属于家产不丰,囊中又很羞涩的‘穷’官。

他家道中落,父辈就没啥资产积累了,好歹家中还有书可读,熬过元末战乱,大明朝建立,他被举荐出仕,运气好被当时的御史中丞刘伯温看中,成了一名小御史,也算有点御史天赋吧,这就一路干到了如今的四品御史官职。

官是升了,俸禄也随着官职涨了,可刘松这家境吧还越发清贫了。

这除了刘松本人性情固执、孤傲,不和官员同僚人情往来,自然也没有私下收点‘贺礼’的缘故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给官员开的俸禄是真不多,但养活一家几口人是没问题的,就是养活,养不富贵。

而朱元璋也不信,他手下的官真就靠着这点俸禄过活。

那些家族底蕴深厚,家产丰富的,还有和地方豪强地主沾亲带故的,总之,他朱元璋如今的朝堂上,真正的贫苦出身,除了跟着他打仗的那一批老哥们,那还真没几个。

但跟着他打仗的老哥们,他也论功行赏了,再不济也是个小地主了,后面他们还不知足,私下吞了不少地。

而朱元璋建国初期是真缺人,加上他班底很缺文官人才,治国又跟打天下不同,不可能光靠武将。

为了吸引文官人才,鼓励读书人出仕,朱元璋下令,出仕当官的可以减免一定数量的徭役赋税。

洪武三年,朱元璋看科举选出的人质量实在太差,就是他缺人缺得眼干舌燥了,都勉强不了自己用一用那种差。

所以洪武四年朱元璋就取消科举选人,让各地举荐才德品干好的实干人才,朝廷筛选,然后分配官职。

另外朱元璋还建立国子学,让各地举荐优秀的读书人,放在国子学培养,而国子学也算是朱元璋用来培养人才的摇篮。

如今大明各处上任的官吏也有一些是从国子学出来的人了,可大明的官员,更多的还是那些在元朝也当过官,或是混得不错的地主豪强家族出身的人。

这些家族,经历过元朝,也熬过了战乱,依然盘踞在大明朝的大小地域。

所以官员们跟他朱元璋哭穷,哭待遇不好,朱元璋没一巴掌拍死他们,都觉得自己很仁慈了。

当然,像刘松这样出身清贫的官吏也有。

但朱元璋给的俸禄够养活一家人了,前提是……如果不养什么家仆,不养太多妾室,不和官场同僚人情往来,也不追求好一点的生活品质的话。

可这真没几个官吏能做到。

大家私下里,为了改善生活,有时候也不得不小小的铤而走险一下。

总之,没出事前,人都是有侥幸心理的嘛。

当官的,还不是都为了过好日子。

刘松就属于少数能做到的那一边。

他家里人口也不多,老妻,刚成婚的儿子儿媳,还有出嫁的长女。

长女嫁到外地,如今刘松一家也就四口人,加上一个粗使婆子,一共需要养五口人。

按理来说,那点俸禄绰绰有余。

但很不幸的是,御史台这边找茬的御史太多了,有事要参,没事也要参,一些御史觉得笔墨纸砚贵,偶尔灵感闪过,胸中澎湃,他也会压抑着到御史台衙门才落笔写折子。

就是偶尔想写一篇文章了,那也要在衙门里写。

御史台多的是像刘松这样清贫的人。

笔墨纸砚真的太贵了!

没想到,后面朱元璋嫌他们写的折子太多,浪费了他老朱的资源,于是御史台的笔墨纸砚供应一下子少了一半。

于刘松等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雪上加霜。

但现实的压力不能磨灭他们的热情,反而迎难而上。从那之后,大家写折子连草稿都不打了,有些要参的实在太多,纸墨不够,

那就自费买。

再穷,也不能穷了纸墨。

用笔杆子参人,可是他们身为御史的天职。

刘松能不穷嘛。

家里用在笔墨纸砚上的花销一下子多了一倍,那就只能从其它地方减了。

刘松吃的都是这条街上最便宜实惠,但能品尝一点肉汤味道的馄饨汤,没错,他吃的不是馄饨,而是馄饨汤。

小贩老板看他是常客,又是官老爷,平日里还会给他舀两个小馄饨,不是小贩老板抠门啊,是刘松他不要啊。

还是老板硬说上一碗多下了两个,刘松这才感谢地收下。

喝着鲜香十足,又便宜实惠的肉汤,配上他家里老妻亲手做的白面馍馍,一碗下去,肚儿也饱得差不多了。

就是,刘松会在朝会结束后,先饿着肚子在御史台办公,午膳前一个时辰,他出来吃饭,吃完了顺便巡察一下应天府,看有没有不法不平的事,然后再去各部衙门转一转,查一查,如果没啥事就回御史台写折子,再就着免费茶水吃白面馍馍。

如此一天下来,也能撑到回家吃饭。

虽然家里的饭菜也很一般就是了,但总比冷馍馍好点。

刘松正大口喝汤,胡子都粘上了葱花,可见吃得有多香,然后他咬馍馍的动作一顿,若有所觉地抬起眼皮。

就和一小团子四目相对,小团子站在桌边,垫着脚才露出完整的一张小脸,见他看过来,就灿然一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