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全本小说>穿到北宋开饭馆 > 第22章(第1页)

第22章(第1页)

事情暂且告一段落,展昭也松了口气,“快了,等所有人犯都抓捕归案,陈世美、韩琪、魏明等人就能斩首示衆。”

“韩琪也是死罪?”苏景殊有些不解,“他不是还没来得及杀人灭口吗?”

展昭解释道,“他是没来得及杀秦香莲母子,但是那些和陈世美互保的举子都是他杀的,杀人偿命,他必死无疑。”

苏景殊撇撇嘴,“我还以为他就是个被陈世美蒙蔽的热血江湖人呢。”

展昭觉得这小孩儿对江湖有误解,“小郎,江湖险恶不是闹着玩的,出门在外不能听到什麽就信什麽,防人之心不可无。”

话说的很有道理,但是这个称呼苏景殊想说很久了,小狼小狼,好像下一秒就要去收复库洛牌,“展护卫,我不小了,可不可以不喊小郎?”

展昭想了想,很爽快的改口道,“四郎?”

他知道苏家有四个孩子,只是长子幼年夭亡,如今只有家中苏轼苏辙苏景殊三兄弟,因此喊他四郎也没错。

苏景殊:……

得,这次不收库洛牌,改成大胖橘了。

“展护卫,你直接喊我景殊就行。”

“行,景殊。”展昭换了个姿势,凑近一点小声问道,“小景殊,我好奇很久了,为什麽你哥哥叫苏轼苏辙而你叫苏景殊呢?”

苏景殊眨眨眼睛,“我二哥三哥的名字都是後来改的,他们俩以前一个叫和仲一个叫同叔,我大哥叫景先,我的名字跟着大哥走。”

排字辈从来都是跟着老大排,大哥叫景先他叫景殊,家里名字不合群的是苏车把子和苏车轱辘印子不是他。

嗯,就是这样。

第11章

*

公孙策带着洗干净的锅找过来的时候,苏景殊正在和展昭分析他们兄弟三个的名字谁不合群,并且成功以一己之力孤立了两个哥哥。

展昭笑的不行,都说江湖儿女不拘小节,他觉得苏家小郎比江湖儿女还要不拘小节。

苏景殊一本正经的说道,“公孙先生,展护卫刚才问为什麽我哥叫苏轼苏辙我叫苏景殊,我在解释我们兄弟几个名字的由来。”

不等公孙策开口,他就叭叭叭把刚才和展昭说过的又说了一遍,“所以公孙先生,您也觉得是我哥哥们的名字不合群对不对?”

公孙先生:……

不懂你们年轻人成天都在想什麽。

“国子监过两天便要考试,景哥儿准备的怎麽样了?”

提到这事,展昭也紧张了起来,“听说国子监的考试非常严格,策谒诗赋皆不可轻忽,景哥儿有把握考上吗?”

苏家都是读书人,他知道这小郎君要考国子监的时候特意和包大人还有公孙先生打听过,不打听不知道,一打听吓一跳,原来在国子监上学竟然那麽辛苦。

从四书五经到经史子集,只有他没听过的没有学子不学的。

那些靠恩荫进学的还好,学的好不好都有家里给兜底。

隔壁苏家的男丁都没有官身,他们景哥儿要考的还是国子监管辖下的太学,要是太紧张一不小心考差了岂不是连能给他兜底的都没有?

苏景殊感动的眼泪汪汪,“这话就该让我爹来听,他根本不在乎我有没有学上。”

展昭很清楚苏家人平时是怎麽相处的,努力把胳膊解救出来然後退到旁边:我就静静的看着你装。

“亲爹靠不住,只能靠自己。”苏景殊抹了抹不存在的眼泪,“自己考就自己考吧,好歹太学生每个月有一千多文钱呢。”

不是学生交钱,是学校给学生发钱。

各州县的学校都会给学生发钱贴补生活,汴京太学发的尤其多。

只要有本事考上官学,官府就绝不允许有学生因为家贫而读不起书,和後世的义务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公孙策笑着摇摇头,都惦记上太学发的补贴了,可见是已有十成的把握,“厨房已经做好晚饭,景哥儿可要一起来?”

苏景殊大惊失色,“不用不用,先生您快去吃饭,我先走一步。”

话音未落,人已经带着锅逃之夭夭。

不是他对开封府的厨房有意见,好吧,他就是对开封府的厨房有意见。

开封府不光要断案,还要管治安、赈灾、教育等各方事宜,三院六曹各有职能,大部分官差都忙的脚不沾地。

他们平时嘴馋可以去外面买,府衙的饭菜能吃就行,味道不重要。

厨子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公厨的饭菜怎麽可能会好吃?

公孙先生叹气,“看来咱们府衙的饭是真的不得人心。”

展昭深有同感,“苏小郎每次过来都带着家里做的小食,现在府里的官差看见他比看见包大人都亲,天天追着问他们什麽时候在汴京开食肆。”

不开食肆的话悄悄把手艺传授开封府的厨子也行,他们不挑。

可惜这事儿只能想想,厨子的手艺大多只传给自家人,开过食肆的人家更注重保密,他们要是上去就管人家要家传的手艺,人家只会以为开封府仗势欺人抢东西。

公孙策也遗憾不已,又是期待程夫人开食肆的一天呢。

指望好友苏明允?不如指望景哥儿多来开封府跑几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