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摆出鱼丸猪肉丸香菇丸,腌好的瘦肉片鱼片,豆芽豌豆尖等各种蔬菜,再摆几碗蘸料,招呼大家来吃午饭。
众人对于这个长相奇特的炉子十分好奇,下面可以放碳,上面可以煮汤。
“禾儿,这个是什么呀?”,方桃对于女儿时不时总想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已经习以为常了,不过还是很好奇接下来要怎么吃。
“这我是听客人说的,西北那边严寒,喜欢边煮边吃,于是就有了这种叫火锅的吃食,可简单了,就是把这些菜放到锅里煮,一会儿熟了就可以吃,这样不用担心菜凉,还可以取暖”,李青禾一边说,一边下丸子禾山药片,又放了一些易熟的鱼片和青菜。
没一会鱼片就熟了,李青禾赶紧让他们自已夹到面前的蘸料碗里,“快吃,鱼片容易化。”
于是众人便开始了第一次吃火锅,体验十分不错。
“别说,坐在这锅子旁,一会儿就暖起来”,秦氏笑道。
林氏一边给女儿挑鱼刺,一边道:“是啊,这样吃太舒坦了。”
李青禾:“我听那客人说,若是在锅里下羊肉跟牛肉,那滋味更好,可惜我们这里养羊的少,牛更是禁止宰杀。”
“这已经很好吃了”,冬至往嘴里塞了一个丸子,又夹了一筷子豆芽下锅。
“我有个亲戚家里养了些羊”,说话的是洗碗的婆婆蔡氏,四十多岁,平时里只闷头苦干,很少说话。
“养了多少,若是没卖的话还劳烦你让他给我留着”,李青禾道。
蔡氏:“估摸有几十只吧,前些日子还聊到,说要等年关的时候再卖,若是我去问的话,应该可以杀好送过来。”
“好嘞,我都要了”,李青禾爽快道。
正在众人吃得津津有味时,有客人进来了,见他们这样的吃法十分新奇,便也让上一份。
李青禾早就做好价格表了,让客人选上想吃的菜,不认字的就给报菜名,让大家也先别忙着吃,把客人招待完再吃,反正火锅不会凉。
随着越来越多客人被火锅吸引,要忙着招呼客人,他们顿午饭竟是吃了差不多两个时辰。
火锅一出,不到半个月就风靡了清石县,各大酒楼纷纷效仿,李青禾也不介意,反正这么多客人,自家也招呼不完。不过因为她家便宜,蘸料的味道还好些,城北想吃火锅的基本都会选择来禾食记。
“小掌柜,听说这火锅你家可是第一个做的,你们怎么总能做些稀奇又好吃的东西呀”,杜老三不亏是禾食记的忠实粉丝,已经连续五天在店里吃火锅了,有时自已来,有时拖家带口,有时是跟猪朋狗友一起。
“因为我喜欢瞎琢磨呀”,李青禾敷衍了一句便没理他了,她这会儿也是忙得脚不沾地,不是在收钱,就是在给客人们端菜。
“小二,再家一份鸭血。”
“这边再要份豌豆尖。”
“劳烦过来加一下汤。”
李青禾赶紧进厨房,厨房里分菜的分菜,洗菜的洗菜,冬至正在往铁壶里灌骨汤,她则一手端豌豆尖,一手端鱼丸,出去的时候还嘱咐让冬至快些,外面客人在催呢。
因为实在是忙不过来,李青禾就又请了一个伶俐的跑堂,这人是冬至介绍的,没个正经的名字,因为家里排行老二,便叫孙二。
请了孙二她总算能腾出时间回村。
陈氏前几日让人递信说房子盖完,灶台也打好了,她去找人算了个宜乔迁的好日子,就在这个月的二十一,让她们都回去。
乔迁(一)
冬月十九,天空飘着盐粒似的小雪,飞舞旋转,落在地上瞬间消融。
李青禾跟方桃忙过了午时,就去订购了一批肉菜,等小文小武下学堂后,就雇一辆马车就回上溪村。
回到上溪村时,雪已经停了,只屋顶上和树上积了一点雪渣,以证明刚才下雪并不是幻象。
陈氏已经把东西都已经搬回来新房子,到二十一那天祭拜祖宗,宴请乡亲就算乔迁了。这会儿正在堂屋里烧起一个火盆,菱儿和林狗儿边烤火边烤糍粑。
糍粑是冯家前些日子打的,送了一些过来,用火一烤再裹上些黄豆粉,有条件的再淋些糖浆,便是乡下过冬最受欢迎的零食。
菱儿耳朵灵听到门外的马蹄声,知道是娘她们回来了,便起身费力地推大门,林狗儿见她推得吃力,直接打开了两扇门。
小武第一个跳下了马车,大喊:“奶奶,我们回来了。”
听到声音的陈氏早就出来了,笑道:“快进来烤火,外面冷。”
李青禾跟小文相继跳下马车,方桃在车上把东西递下去,车夫帮接过放到地上,陈氏赶忙出去帮提进屋里。
“你们怎么都买回来了,我还想明日让人帮去买的”,陈氏把东西都放在地上,一一整理好。
方桃抱起眼巴巴的菱儿道:“今天我们回来就顺便买了,反正这天气也坏不了,省得再麻烦别人”
“奶奶,我们都要请些什么人呀?”,李青禾一进来就坐在了火盆前,用火钳给糍粑翻了个身。
“还能请什么人,这乔迁不比成亲,用不着请这么多,就请同村相熟的几户人家,还有你两个舅公家来热闹热闹就行了。”
方桃:“那大房请了吗?”
陈氏道:“他们乔迁的时候请我们了,虽然那时候我们礼到人不到,这次自然也跟他们说一声,来不来就是她们的事了。”
李青禾特地带了一个铜炉回来,虽然这些天她们经常吃火锅,但是奶奶她们还没吃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