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全本小说>父皇我只想做个闲散王爷 > 第592章 吴2(第1页)

第592章 吴2(第1页)

民族

山越

山越是东汉时期的人们对分布在中国东南山区武装集团的泛称谓。《三国志》有大量关于山越的记载。从族源上看,山越有秦汉时期的东瓯、闽越、于越以及其他百越部落有着很深关系的族群,也有各地占山为王的山贼,成分复杂。山越一词实际上往往被孙吴用来泛称境内不服从孙吴统治的割据势力,如严白虎,祖朗,太史慈等,实际多数山越与普通汉族界限模糊,也不属于一个统一的族群。

据《三国志》的相关记载统计,当时孙吴所属的丹阳郡、会稽郡、新都郡、建安郡、吴兴郡、东阳郡、豫章郡、鄱阳郡、庐陵郡、长沙郡以及魏国所属的庐江郡均有山越居住。其范同东及于海,西达湘水,北抵长江,南至南岭。

山越无论存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孙吴与山越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也一直贯穿于吴国始终,并影响和牵制了孙吴对魏、蜀的军事、外交战略。因此,孙吴的敌对势力也必然利用山越的力量对其进行牵制。孙吴屡次兵征伐山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这就是掠夺和招抚山越人口,以补充兵源、户口,以及让他们充当部曲、佃客和奴婢,所谓“强者为兵,羸者补户”。所以每次出兵镇山越之后,几乎都会掳掠大量的人口补充其军队。

孙权从公元oo年(汉建安五年)开始向山越用兵,一直到公元年(嘉禾六年),前后达三十八年之久,才基本上平息了山越人此起彼伏的反抗浪潮。

山夷

山夷人分布在夷洲。

公元o年(黄龙二年)正月,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战士数万人寻找夷洲及亶洲,卫温、诸葛直历经艰辛,终于到达夷洲。由于亶洲绝远,没法到达,只到了夷洲,并俘数千人而还。孙吴有可能在夷洲等地驻扎军队,并行使权力。

夷洲在临海郡东南二千里处,常年无雪,草木茂盛,四面是山和溪,山夷人都髡穿耳,但妇女不穿耳。土地肥沃,可以种植五谷,多鱼肉。有犬类,犬尾短得像麇尾的样子。山夷人男女老少共同共在大床上卧息,互不相避。地产有铜铁,只用鹿角做矛以用于战争,磨青石做弓矢。生鱼和肉一起贮存在大瓦器中,用盐卤,数月后食用,以此为佳肴。据考证,夷洲即台湾。

五溪夷

五溪夷又称武陵蛮、五溪蛮、武陵五溪夷。分布在荆州武陵郡一带,多次反抗孙吴的统治。

早在东汉建安末年,武陵蛮便动过叛乱,被武陵太守黄盖平定;夷陵之战时,武陵蛮夷一度响应刘备;孙权时,武陵蛮叛吴,孙权令潘濬会同吕岱、吕范、施绩等督军五万人平定叛乱;魏灭蜀后不久,魏武陵太守郭纯引诱其领动叛乱,后被吴将钟离牧平定。

俚人

在岭南地区还有俚人,又称蛮里、里人、交州夷。俚人之名始见于西汉时期,公元年(汉建武十二年),九真俚人张游,率部众归附东汉朝廷,被封为“归汉里君”。孙吴时期,俚人分布范围为孙吴广州、交州之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郡。俚人往往以村聚居,各村设有长师,没有郡县之分,占据山间险要之地,不修建城池。

政治

士族政治

孙吴的地方政治制度是州郡制,中央政权主要受江东士族影响。这时江南已经出现了象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僮仆,而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早在汉朝时就已经长居江南。孙权在接掌孙策位时年方十九,孙吴国内形势还不稳定。他一方面得到外来士族的全力支持,一方面尽力争取以顾雍、陆逊为的吴郡士族。孙家与江东名族多结成姻亲,孙氏政权因此有了可靠的基础。朝臣中有很多顾、陆、朱、张四姓的人士,就是后世所说的“吴之四姓”的望族。作为孙吴政权支柱的江东大族如吴郡的顾氏、陆氏、朱氏和张氏,武力强宗如阳羡的周氏,吴兴的沈氏,钱塘的全氏等,也不愿离开他们的势力范围过远。在孙皓统治时期,江东士族更是趋于极盛,其中的陆氏甚至展到了”二相、五侯、将军十馀人“的地步。

孙吴的士族政治在一定程度上,与军事上的世兵制互为表里。同时代的魏人邓艾对此便评价说:“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违命。”以顾陆为的江东士族驱使官兵,藏匿人口众多,又受到朝廷庇护。即使是当地官员也无法阻止。

中央官制

孙吴的中央官制与曹魏、蜀汉相仿。孙吴置丞相,名义上也是百官之长,但实际权力仅管理例行政务,往往不参与重大政务的决策。初期置六卿、永安二年(公元年)完备九卿;永安五年(公元年)置御史大夫分设左右。宝鼎三年(公元年),省左右御史大夫,始置三公。

孙吴政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大司马(或分为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上大将军、大将军等内朝将军,这些将军外则领军,内则领政,是事实上的宰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东吴初置奉常,黄武四年(公元年)改太常,太常置博士。东吴初置郎中令,黄龙元年(公元年)改光禄勋,有三署中郎将、领三署郎,还有羽林督,绕帐督、帐下左、右部督,皆领卫兵。初置大理,后改廷尉。初置大农,后改大司农。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少府诸卿建置都与曹魏、蜀汉同。东吴在屯田各郡置典农都尉,统辖属县,职如太守。典农都尉掌管军粮,不属于大司农。这不同于曹魏制度。孙权初年设左节度,专掌军粮会计。

宫官有大长秋,设置略如曹魏制。又有太子太傅、太子少傅。

黄龙元年(公元年)置左辅、右弼、辅正、翼正都尉,为太子四友。又有太子宾客及率更令、中庶子、庶子、辅义都尉、左、右部督等。

门下官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等设置略与曹魏同,但地位不甚重要。

尚书分选曹、户曹、左曹、贼曹等四曹,可见东吴尚书职任较曹魏为轻。

中书监设中书令、仆射、丞、郎、令史等。

御史台设御史中丞,督军粮御史及监农御史,又置中执法,左右执法各一人。在殿中察举违法行为,也称侍御史。

武职官有领军将军;左领军、右领军;中护军、左护军、右护军;中典军、左典军、右典军。又中垒将军掌宿卫兵。有抚军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征东将军;有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平东将军。因为孙坚曾任破虏将军,孙策曾任讨逆将军,不置破虏将军、讨逆将军。

法律制度

孙吴法规主要有“科”、“令”。见于正史《三国志》记载的孙吴立法工作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是黄武五年(公元年)十月,陆逊上书“劝以施德缓刑,宽赋息调。”孙权于是命陆逊、诸葛瑾对法律条文进行了整理。

第二次是嘉禾三年(公元年),孙权征讨合肥新城,命孙登留守,总理政务,孙登修订当时的法律条文,使社会秩序转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