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斋记的点心又贵又好吃,阿爹在时他们一家也都只在逢年过节才舍得进亮堂堂又香喷喷的百年老字号里一趟,每来一次这里对年幼的小菱来说不亚于一次重大节日,她总是很严肃很慎重。
但现在……
“想吃什么?”阿娘牵着她的手很自然就跨进了门槛,笑问着她,“还是要芝麻糖和红糖酥吗?”
也在那个时候,单手抱着一牛皮纸点心被阿娘牵着重新走出王斋记大门的小菱终于对家里变富裕了有了实感。
如今是第四次的休沐外出,小菱对去王斋记买点心这件事已经很坦然,但阿娘似乎并不喜欢在同一个地方玩上一天,每次她们都挑的不同的路去逛起这座小城,这也让小菱对家乡有了全新的概念。
五岁没有做恶梦时的她对家乡的概念只有门前的柳桐巷、常去的野林野地、夏天会长满莲叶莲花的平湖,能撑船越过拱桥的小河水道、以及城南码头那奔腾的大江;有了梦境的她则会加上一条天水街和城中心总是川流不息却无人可救她的热闹人群;但现在小菱已经知道,家乡还有很多她从未见过的风景。
城东的朱门黛瓦无需多言,城南的热闹和新鲜也不必多提,自己一直生活的城西更不用细讲,唯有城北,总是让小菱心头沉甸甸。
城西那一片的居民日子其实已经不好过,城北却比之更甚,是真正的贫户区。那里有很多被荒废的地方,但在荒废之前它们据说不是前朝大官留下的大宅子,就是曾经香火鼎盛的大寺庙庵堂。
这里从前也是小城的中心,但随着世事迁移全都变了。
小菱还看到好几个和她差不多大的孩子,他们身上穿着比以前的她还要破的衣服,一个个羡慕地盯着她看,她顺着他们的视线看去,是自己挎在腰侧的书包。
看着那样的眼神,小菱就忽然明白了为什么阿娘会将阿爹的抚恤和小叔的房子全捐出去,又为什么大家对阿娘那么尊敬对她又那么友善。
一个朦朦胧胧的念头在小姑娘心底生起,但又并不真切。
“回去吧,下次我们再继续。”头顶已经是漫天红霞,阿娘对她说道。
小菱点点头,被阿娘牵着离开时又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但很快又转回头去。
几个休沐一过,秋天也一晃而过,转眼步入寒冬。
小城被逐渐冰封之际,邻居孙家那边,也就是苗苗姐的阿娘也终于生了,和小菱梦中一样,是一对龙凤胎。
龙凤胎的出世放在哪个正常家庭都是一桩喜事,还是让人艳羡的喜事。
也因此孙木匠一家都是喜气洋洋的,第二天就挎着篮子一家家的上门送红鸡蛋,堆了一夜的积雪都阻挡不了这欢欣的步伐。
“小菱小菱,我是姐姐了,我是有两个弟弟妹妹的姐姐了!”特意跟着奶奶一起上门的孙苗苗拉着小菱的手喊得特别兴奋,一张被冬风吹得干燥起皮的小脸红扑扑的。
小菱看着高兴过头的她,有些艰难的扯扯唇角,因为她也没办法直说在梦里苗苗姐你不只是两个弟弟妹妹的姐姐。
现在还这样活泼的邻居姐姐,很难想象七年后会变得那样暮气沉沉。
“怎么了小菱,你不高兴吗?”她的沉默让现在也才七岁的孙苗苗面露不解,但很快小姑娘就自己找到理由,“啊,是不是齐志磊又来欺负你了?这些男生真的太烦了,等明天上学我叫上大满他们一起把他揍一顿给你出气!”
“快别了苗苗姐,再有一个月就是年末考,我们还是把时间放在复习上吧。想想校长说过的考试奖励啊,我们比过他们就能气死他们了。”小菱连忙劝阻,理由强大让人无法拒绝。
至少城西地区的孩子很难拒绝。
女童说话有理有据,像个小大人一样平息一场孩子间的纠纷,也直接逗笑了一旁给她阿娘递红蛋顺便闲聊几句的孙奶奶:“梅娘,你家菱丫头教得可真好,我家这丫头比你家的还大两岁呢,脑子里还只想着跟人打架。有空得让苗丫头跟你家多学学。”
对面的年轻妇人也只是笑了笑:“苗苗这样挺好的,善良又热心,包括我家阿菱在内附近的孩子都喜欢她。现在又当了姐姐,往后会越来越稳重的。”
“真要是这样那可太好喽。”孙奶奶笑眯了眼,“也能给家里的大双小双带个好头。”
不用说,这大双小双就是指那对龙凤胎。
不过孙奶奶这些话也就是随口一说,让大孙女跟着梅绣娘教女儿的这套路子走,他们家可学不来。
他们一家子的生计都靠着男人的木匠手艺,勉强算混个温饱,就算大学堂免了学费日子也不过是跟以前一样,甚至还缺了一个七岁的半大劳动力。
眼下儿媳刚生完孩子不能动弹还需要人伺候,家里的活计就更忙了,她一个老太婆恨不能多生几七七整理双手才勉强把事情干完。
就昨天儿媳临盆,家里头忙忙糟糟,她累得到深更半夜才歇时脑子里就已经生出后悔之意来。
后悔让大孙女读书,在大孙女还坐在学堂里上学、而家中一大堆杂活只等着她一个老婆子干时,这种后悔更是无限放大。
好在孙奶奶又想到了学堂一年的学费,两相计算了一下哪边更赚,这才忍住了想叫大孙女退学回家干活的念头。
他们家可不是现在的梅绣娘家,成了小城第一绣娘以后竟然还有当上学堂夫子的大造化,薪水高还受人尊敬,一到休沐日有的是时间带孩子满城乱晃,据说这叫什么……带孩子增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