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从京城出发,到达扬州时已经是六月中旬了,乔安吩咐人收拾行李,才到林家歇下,便有管事来报:“哥儿,杨少爷来了。”
回扬州的事,乔安写信告诉过杨盛,却没想到他这么快就上门了。
一见面杨盛就道:“听说你要回来,我特意让人在码头等着,见了你们家的人,要立即去回我。”
乔安笑道:“多谢你,我姨妈给我带了好厨子回来,改日家里安置好了,我请你吃饭。”
两人叙过些闲话,杨盛见乔安且要忙乱,约好改日再来,他便告辞离去了。
乔安仍旧住从前和母亲住过的院子,其余地方还是照从前那样,只有几个看屋子打扫的下人。
暂且收拾好住处,乔安在书桌上摆了笔墨纸砚,开始给黛玉写信。
这时候林家一行人还在路上,但乔安可以先将信送出去,等信到了两广总督府,黛玉也就到了。
苏梅那边居无定所,乔安不知道该往哪里写信,只能等她的信传回来。
次日乔安先带着程太师和林如海的信去拜见赵院长,得了赵院长的考校和赞赏后,他再次就读了白桐书院。
等一切安顿好,乔安趁着书院休假的那日,回了一趟姚家村,乔老族长前几年病逝了,按照当初的约定,乔安接替他成了新的族长,不过他远在京城,只写了一封信回来,请乔五叔主持族中各项事宜。
虽然现在身在扬州,但乔安知道自己到底还是要走的,乔家族内的事还是要他们自己去管,不过族长这个身份,为保万全,乔安还是决定先留在身上。
在忙着这些事时,乔安还在等着黛玉的回信,这一等就等到了冬日。
黛玉信中说他们已经安置好了,煦儿有些不适应那边的气候,小病了一场,已经痊愈了,其他人都很好,父亲仍然很忙。
此后几年,因着扬州离两广实在太远,乔安与黛玉的往来通信一年不过两三次。
这期间他知道跟着黛玉过去的两位女先生又将女学办起来,黛玉新交了几个朋友,她们一起办诗社,写文章,刊印成册。
黛玉办了书肆,专门刊印女儿们的文章诗词,这些书从两广一路传到了京城,又被外国人带回了他们的母国,美名一路传到了海外。
……
压抑着心底浓浓的思念,乔安一门心思专心读书,杨盛请他出门或是游玩或是吃饭,十次他不过应下一两次。
冬去春来,这一年的二月和四月,乔安通过了县试和府试,次年他又过了院试,且三试皆是案首,一时间“小三元”的美名轰动了扬州城。
喜报传回姚家村,不只乔家人沸腾了,姚家人也是如此,因为这两年乔安忙着读书的同时,给姚家村里办了一个私塾。
之所以说是给姚家村办,是因为这处私塾,不只乔家人能去,姚家人也能去。
乔家人肯定是不乐意的,起初还想找乔安闹,毕竟他如今孤身一人在扬州,无人撑腰,年岁又小,有那不死心的乔家人便想着从他身上捞些好处。
这时候贾敏要乔安一定住在林家宅院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乔家人不知道两广总督是什么,也不知道封疆大吏是什么,但他们知道林家老爷做了更厉害的高官,而且还要再护着乔安,他们最好什么主意都别打,否则年底乔安给的东西没有就罢了,私塾也不许他们家孩子再去。
乔家人偃旗息鼓后,姚家更不敢作乱,姚家村的私塾就这样顺顺利利地办了下去。
及至院试过后,众人知道乔安已经成了林老爷的女婿,更无人敢招惹他了。
才来扬州时,除了赵院长老两口和杨盛,乔安并未告诉别人他与黛玉定亲的事——主要是没人来问,他总不能到街上寻人就去说。
这会子之所以说出来,是因为院试后,乔安成了很多人眼里的香饽饽,为了能安静些准备接下来的乡试,乔安便将自己已经定亲的事散播了出去。
姚家村人如何是最不要紧的,扬州城的高门大户们却是震惊了,自然,羡慕的有,嫉妒的也有,反而真心祝贺的是少数了。
不过不管他们如何,乔安是不在乎的,他只将黛玉庆贺的信收好,静心读书,以待明年的乡试。
一年后,乔安中了解元的喜讯传遍扬州城时,他正在家里收拾行李,准备上京。
才过了府试的杨盛早知道他要上京,特地过来请他出去喝酒。
乔安道:“若是请我吃饭,咱们还是去慈云寺吃素斋。”
杨盛摇摇头,很是不解:“你都是举人老爷了,还不在外头吃饭,又滴酒不沾,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四五岁的娃娃呢?难道你将来到了官场上也是如此?”
乔安笑道:“等你来京城,我请你到醉仙楼吃饭,但是不喝酒。”
杨盛眼前一亮,道:“醉仙楼的名头我听过,咱们说好了,为了吃醉仙楼这一顿饭,我也得早日去京城。”
乔安笑了笑,道:“那将来你中了举,倒有我的功劳了。”
杨盛笑道:“我娘现在已经总说我近朱者赤了。”
与扬州的朋友老师们作别后,乔安再一次坐上了回京的船。
乔安中举的书信已经送去了两广,等黛玉收到的时候,乔安大约已经快要到京城了。
乔安远眺着岸边,黛玉何时能回京?
乔安再次回到京城时,已经是十月了。
当天收拾停当,次日,乔安就往程家去拜见程太师,老人家早已闻得喜讯,见了乔安更是欢喜非常。
与乔安做过同窗的程家兄弟也过来了,但除了程祥,旁人只是客套几句话,便说要读书各自散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