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全本小说>讲一下成语故事 > 第70章 固若金汤(第1页)

第70章 固若金汤(第1页)

“固若金汤”的成语故事源自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具体与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争霸时期的战略智谋相关。

故事背景

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其中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对秦王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陈胜的部将武臣奉命率军北上进攻赵地(今河北一带),并在此过程中取得了显着战果,占领了赵国的大部分地区,武臣也因此被封为武信君。

故事展

当武臣率领的起义大军浩浩荡荡地推进到历史悠久的范阳城下时,这座古城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精神。范阳,这座坐落于今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固城镇的古老城池,仿佛被一种不屈的意志所笼罩。范阳令徐公,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地方长官,面对起义军的压境,没有选择逃避或妥协,而是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他下定决心要与范阳城共存来,誓死保卫这片土地和城中的百姓。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激战,徐公迅组织起军民,大家齐心协力,夜以继日地加固城防。城墙被修葺得更加坚固,护城河被拓宽加深,箭楼、了望塔等防御设施也一一增设,整个范阳城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准备迎接起义军的猛烈攻击。城中百姓也被动员起来,他们或制作武器,或筹备粮草,或参与巡逻,每个人都为即将到来的决一死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然而,在这紧张而危急的时刻,范阳城内却有一位与众不同的人物,他就是口才出众、智谋过人的辩士蒯通。蒯通,原名彻,后因避汉武帝刘彻之讳而改名通,他以其卓越的辩才和敏锐的洞察力在城中享有极高的声望。当大多数人都沉浸在紧张的备战氛围中时,蒯通却敏锐地察觉到了战局的微妙变化。他深知,仅凭武力硬拼,范阳城或许能够坚守一时,但终究难以抵挡起义军的大势。

因此,蒯通决定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来尝试化解这场即将爆的危机。他开始在心中盘算着如何说服徐公,如何通过外交手段来平息战火,如何为范阳城和城中的百姓谋求一条和平的生路。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智慧力量的坚定信念,他相信,只要运用得当,智慧的力量足以改变战局,挽救无数生灵于水火之中。

蒯通先郑重其事地拜见范阳令徐公,他运用自己那精妙绝伦的言辞技巧,既深情地表达了对徐公当前艰难处境的深切同情,仿佛是在为徐公所面临的困境致以哀怜,同时又巧妙地暗示了一条可能的解决之道,犹如在为即将到来的转机提前道贺。这一番话如同春风化雨,成功地引起了徐公浓厚的兴趣与关注。

接着,蒯通开始深入浅出地为徐公分析当前的严峻形势:如果范阳城继续选择抵抗,尽管城池坚固得如同金汤一般,但起义军的势力庞大,最终恐怕还是难以避免城破人亡的悲惨结局;而如果选择投降,又可能会因为武臣之前对投降者的严厉惩罚政策而让人心生畏惧,不敢轻易迈出这一步。

面对这样的困境,蒯通胸有成竹地提出了自己的计策:他愿意亲自出面去游说武臣,说服武臣以礼相待徐公,并公开宣布对投降者实施宽大的政策。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确保徐公的性命安全,还能为范阳城以及周边地区的百姓带来渴望已久的和平与安宁。徐公听完蒯通的计策后,心中大为感动,觉得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于是欣然接受了蒯通的建议。

随后,蒯通便毫不犹豫地拜见武臣,将自己的计策和盘托出。武臣听完蒯通的计策后,觉得这是一个既聪明又实用的办法,于是欣然采纳。他按照蒯通的安排,派遣使者携带丰厚的礼物前往范阳城迎接徐公。在蒯通的陪同下,徐公走出城门,向起义军投降。武臣对徐公表示了热情的接待,并给予了妥善的安置。

这一消息如同春风一般迅传遍了周边地区,许多原本打算顽抗到底的城池见状,纷纷效仿范阳城的做法,选择向起义军投降。这一系列的行动不仅大大减少了战争带来的损失和破坏,还为后来的历史进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固若金汤”这一成语便由此故事衍生而来,原指金属造的城、滚水形成的护城河(即“金城汤池”),形容城池和阵地非常坚固、难以攻克。后来用来比喻防守严密、无懈可击的事物或状态。同时,这个故事也体现了智慧与策略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远胜于单纯的武力征服。在现代社会,“固若金汤”常被用来形容某种制度、体系或防御工事的坚固与可靠。

喜欢成语小故事畅想请大家收藏:dududu成语小故事畅想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